李金杰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三集团军医院 检验病理科
一、献血的基本原理
· 血液的组成与更新: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人体的血液总量大约占体重的 7%-8%,一个体重 70 千克的人,血液总量约为 4900 - 5600 毫升。血液中的各种成分都在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红细胞的寿命约为 120 天,白细胞的寿命从数小时到数年不等,血小板的寿命约为 7 - 14 天。即使不献血,这些细胞到了寿命也会自然死亡,被身体清除,同时骨髓等造血器官会不断产生新的血细胞来维持血液成分的稳定。
· 献血量与人体承受能力:我国规定,每次献血量一般为 200 毫升,最多不超过 400 毫升。这个献血量对人体来说是在可承受范围内的。当献出一定量的血液后,身体会通过一系列的调节机制来维持血液循环的稳定。例如,血管会收缩,以减少血管容量,维持血压;同时,肾脏会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生成更多的红细胞,加速血液的再生。
二、献血对身体的益处
· 促进骨髓造血功能:适量献血后,由于血细胞数量减少,会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产生更多的新生血细胞和免疫球蛋白,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造血功能。就像一个工厂,当产品被取走一部分后,会促使工厂加快生产,以满足需求。长期坚持适量献血,能使骨髓保持旺盛的造血能力,对于预防一些血液系统疾病,如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 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血液中含有一定量的铁元素,当铁元素在体内积累过多时,会促进自由基的生成,对血管壁造成损伤,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适量献血可以减少体内多余的铁元素,降低血液黏稠度,使血液更加流畅,从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研究表明,定期献血的人群,其患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的风险相对较低。
· 缓解高粘血症: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血液黏稠度会逐渐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导致血栓形成等问题。献血可以降低血液中的红细胞、血脂等成分的浓度,改善血液的流动性,缓解高粘血症,对预防动脉硬化、血栓形成等有一定的帮助。
三、献血后的身体恢复
· 生理恢复:献血后,身体会迅速启动恢复机制。一般来说,献血后的 1 - 2 小时内,血容量就可以通过组织液的回流得到基本恢复;献血后 1 - 2 天,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会首先恢复到正常水平;而红细胞的恢复相对较慢,大约需要 1 - 2 周的时间,但在这个过程中,身体并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只要在献血后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身体就能顺利完成恢复过程。
· 营养补充:献血后,适当补充营养有助于身体的恢复。首先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多喝一些白开水、淡盐水或果汁,以补充血容量。在饮食方面,应增加富含蛋白质、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摄入,如瘦肉、蛋类、豆类、绿叶蔬菜、水果等。这些食物可以为身体提供造血所需的原料,促进红细胞等血细胞的生成。但要注意避免过度进补,以免造成营养过剩。
四、献血的注意事项
· 献血前:献血前应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避免熬夜、饮酒和食用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同时,要如实向医护人员告知自己的健康状况,包括是否患有疾病、近期是否服用药物等,以便医护人员判断是否适合献血。此外,献血前还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检查,如血型鉴定、血常规、肝功能等,以确保所献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 献血时:要放松心情,避免过度紧张。在献血过程中,要按照医护人员的指导,保持正确的姿势,不要随意晃动身体,以免造成穿刺部位损伤。如果在献血过程中出现头晕、心慌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 献血后:献血后要在采血点休息 15 - 30 分钟,观察有无不适反应。离开采血点后,要注意保护穿刺部位,避免沾水,防止感染。当天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注意休息。如果出现穿刺部位红肿、疼痛或有少量淤血,一般属于正常现象,可以通过局部热敷等方法促进吸收和恢复。
五、特殊人群与献血
· 不宜献血的人群:虽然献血对大多数健康人来说是安全的,但有些特殊人群是不适合献血的。例如,患有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乙肝、丙肝等的人群,其血液可能会传播疾病,不能献血;患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的人群,由于身体状况较差,献血可能会加重病情,也不宜献血;此外,女性在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身体处于特殊的生理状态,也不适合献血。
· 适宜献血的人群:一般来说,年龄在 18 - 55 周岁之间,体重男性不低于 50 千克,女性不低于 45 千克,身体健康的成年人都可以献血。对于一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身体素质较好的人群,适当献血不仅不会影响健康,还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有益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