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医聊
  河南医聊
胃癌早期筛查:哪些人该做胃镜?
发布时间:2025-09-09    阅读:56次
来源:本站 作者:闻愚

闻愚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恶性肿瘤前列。由于胃癌早期症状隐匿,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治疗难度大、预后差,5 年生存率不足 30%。而早期胃癌经过规范治疗后,5 年生存率可超过 90%,甚至能达到临床治愈。胃镜检查作为诊断胃癌的 “金标准”,不仅能直接观察胃黏膜情况,还可对可疑病变进行活检,明确病理诊断,是发现早期胃癌的关键手段。那么,哪些人属于胃癌高危人群,需要定期进行胃镜筛查呢?

一、特定年龄段人群:胃癌风险随年龄递增

年龄是胃癌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修复能力逐渐下降,长期受到各种致病因素刺激后,发生癌变的概率会显著增加。

根据《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40 岁是胃癌筛查的重要分界点。对于无其他胃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建议从 40 岁开始进行首次胃镜检查;若检查结果正常,可每 2-3 年复查一次。而对于存在其他高危因素的人群,即使未到 40 岁,也需提前启动胃镜筛查。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近年来胃癌发病呈现出年轻化趋势,30-40 岁人群的胃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因此,若年轻人群(尤其是 30 岁以上)出现不明原因的上腹部不适、隐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症状,也应及时进行胃镜检查,排除胃癌风险。

二、有胃部癌前病变或慢性胃病病史者:癌变风险显著升高

胃部的癌前病变和慢性疾病会导致胃黏膜长期处于受损状态,若未得到及时规范治疗,可能逐渐进展为胃癌。这类人群属于胃癌的高危群体,需定期通过胃镜监测病情变化。

(一)癌前病变患者

1.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正常胃黏膜被肠型上皮细胞替代,是胃癌的重要癌前病变之一。研究表明,中重度肠上皮化生患者的胃癌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 3-5 倍,需每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

2. 胃黏膜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其中重度异型增生被认为是 “癌前病变临界状态”,进展为胃癌的风险极高。轻度异型增生患者建议每 6-12 个月复查一次胃镜,中重度异型增生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内镜下治疗或更密切的随访(如每 3-6 个月复查一次)。

3. 胃腺瘤性息肉:胃息肉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具有明确的癌变倾向,尤其是直径超过 1 厘米、病理类型为绒毛状腺瘤或管状绒毛状腺瘤的息肉,癌变率可达 20%-50%。这类患者在息肉切除后,需每年进行胃镜复查,监测是否复发或出现新的病变。

(二)慢性胃病患者

1.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导致胃黏膜变薄、功能下降,是胃癌的主要癌前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癌发生率约为普通人群的 2-4 倍,需每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若伴有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复查频率需进一步提高。

2. 胃溃疡:胃溃疡患者的胃黏膜存在溃疡面,长期反复发作可能导致黏膜上皮异常增生,增加癌变风险(尤其是直径超过 2 厘米、病程超过 2 年的胃溃疡)。经药物治疗后,需每 1-2 年进行胃镜复查,观察溃疡愈合情况,排除癌变可能。

3.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 Ⅰ 类致癌因素,长期感染可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等病变,最终增加胃癌风险。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合并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病变的患者,在根除幽门螺杆菌后,需每 1-2 年进行胃镜复查;即使无明显病变,也建议每 2-3 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

三、有胃癌家族史者:遗传因素增加患病风险

胃癌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若家族中有胃癌患者,尤其是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患有胃癌,其他家庭成员的胃癌发病风险会显著升高。

研究显示,一级亲属患有胃癌的人群,其胃癌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 2-3 倍;若家族中有 2 例及以上胃癌患者,或胃癌患者发病年龄小于 50 岁,家族成员的胃癌风险会进一步增加。这类人群建议从 40 岁开始进行胃镜筛查,或比家族中胃癌患者的发病年龄提前 5-10 年开始筛查,复查频率为每 2-3 年一次。

此外,若家族中存在遗传性胃癌综合征(如遗传性弥漫性胃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家庭成员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筛查方案,通常需要更早启动筛查(如 20-25 岁),且复查频率更高(如每 1-2 年一次)。

四、具有不良生活习惯或环境暴露史者:长期刺激诱发胃黏膜病变

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会长期刺激胃黏膜,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这类人群即使无其他高危因素,也需关注胃部健康,必要时进行胃镜筛查。

(一)不良饮食习惯者

1. 长期高盐饮食:腌制食品、咸菜、腊肉等食物中含有大量亚硝酸盐,长期摄入会在胃内转化为致癌物质亚硝胺,诱发胃黏膜癌变。

2. 长期食用腌制、熏烤、油炸食品:这类食物中含有多环芳烃、杂环胺等致癌物质,长期食用会增加胃癌风险。

3. 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或长期节食:会导致胃黏膜反复受损,影响胃的正常功能,增加胃病及胃癌的发生概率。

4. 长期吸烟、饮酒: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物质会直接损伤胃黏膜,促进胃酸分泌,诱发胃炎、胃溃疡等疾病;酒精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加速胃黏膜病变进展,增加胃癌风险。

对于具有上述不良饮食习惯且持续时间超过 10 年的人群,建议从 40 岁开始进行胃镜筛查,每 2-3 年复查一次。

(二)环境暴露史者

长期暴露于粉尘、化学物质(如石棉、甲醛、苯等)的人群,或长期生活在胃癌高发地区(如我国西北、东北、东南沿海地区)的人群,胃癌发病风险也会高于普通人群。这类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胃镜筛查,具体筛查时间和频率可根据自身情况咨询医生。

五、出现胃部不适症状者:及时排查排除癌变可能

即使不属于上述高危人群,若出现不明原因的胃部不适症状,也应及时进行胃镜检查,排除胃癌等严重疾病的可能。常见的需警惕的胃部症状包括:

1. 上腹部疼痛或不适:表现为隐痛、胀痛、烧灼痛或钝痛,疼痛无规律,或在进食后加重,服用胃药后缓解不明显。

2. 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表现为进食量减少,对食物缺乏兴趣,伴有腹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

3. 体重下降、乏力:短期内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如 1 个月内下降超过 5 公斤),伴有乏力、贫血等症状,可能是胃癌等恶性肿瘤的早期信号。

4. 黑便或呕血:胃癌侵犯胃黏膜血管时,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柏油样便)或呕血,出现这类症状需立即就医,进行胃镜检查明确病因。

六、胃癌筛查的其他注意事项

1. 胃镜检查的安全性:胃镜检查分为普通胃镜和无痛胃镜,普通胃镜可能会引起轻微的恶心、腹胀等不适,无痛胃镜在静脉麻醉下进行,患者无明显痛苦。目前胃镜检查技术已非常成熟,并发症发生率极低(如出血、穿孔等发生率不足 0.1%),安全性较高。

2. 筛查后的处理:若胃镜检查结果正常,可按照医生建议定期复查;若发现胃黏膜炎症、息肉等病变,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或内镜下治疗,并定期随访;若确诊为早期胃癌,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或内镜下微创治疗,以获得良好的预后。

总之,胃癌早期筛查是降低胃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措施。对于上述高危人群,应提高对胃癌筛查的重视,及时进行胃镜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如规律饮食、减少高盐和腌制食品摄入、戒烟限酒、适当运动等,也能有效降低胃癌的发病风险。


  • 电话:0371-65749110  手机:15890150570

    邮箱: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花路18号河南广播电视台

  • 微信

    公众号

    微信
    抖音

    抖音

    抖音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博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保存图片,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河南法治频道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