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杰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三集团军医院 检验病理科
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手段,能够挽救生命,但并非所有情况都需要输血。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过度输血可能带来风险,如感染、免疫反应和器官损伤等。因此,严格掌握输血指征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哪些情况真正需要输血,以及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血液资源。
输血的主要目的是补充血液成分,以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全血或血液成分(如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可用于:
恢复血容量(如大出血时);
提高携氧能力(如严重贫血);
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因子缺乏)。
尽管输血能救命,但也存在潜在风险,包括:
感染风险:如乙肝、丙肝、HIV等(尽管现代筛查技术已大幅降低风险,但仍存在窗口期感染可能);
免疫反应:如溶血反应、发热反应、过敏反应等;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严重时可致命;
铁过载:长期输血可能导致铁沉积在肝脏、心脏等器官;
免疫抑制:输血可能影响受血者的免疫功能。
因此,输血必须严格遵循医学指征,避免不必要的使用。
急性大量失血(如创伤、手术、消化道出血等)是输血的最常见指征。具体标准包括:
失血量超过血容量的30%(成人约1500ml),并伴有休克症状(如低血压、心率加快、意识模糊等);
血红蛋白(Hb)<70g/L,且患者有组织缺氧表现(如呼吸困难、心肌缺血等)。
对于急性失血,输血可迅速恢复血容量和携氧能力,防止多器官衰竭。
并非所有贫血患者都需要输血。慢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肾性贫血等)通常可通过药物(如铁剂、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但在以下情况需考虑输血:
血红蛋白<60g/L,并伴有严重症状(如心力衰竭、严重乏力、意识障碍等);
急需手术或化疗的患者,若血红蛋白过低(<80g/L)可能增加手术风险,可酌情输血。
某些血液病可能导致严重贫血或出血,需依赖输血维持生命,例如: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衰竭,需定期输注红细胞和血小板;
地中海贫血:重型患者需长期输血以维持血红蛋白水平;
白血病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化疗后骨髓抑制期需支持性输血。
某些疾病或手术可能导致凝血异常,需输注特定血液成分:
血小板减少症(如化疗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10×10⁹/L或有活动性出血时需输注血小板;
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肝病):需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凝血因子浓缩物;
大出血伴凝血功能障碍(如创伤、产后出血):需输注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以纠正凝血异常。
手术中是否需要输血取决于失血量、患者基础状况和手术类型。通常:
择期手术患者:若术前Hb>100g/L,通常无需输血;
心脏手术或大血管手术:可能因术中失血较多需输血;
术前贫血患者:若Hb<70g/L,可考虑输血以提高手术安全性。
若患者Hb>70g/L且无缺氧症状(如头晕、心悸、呼吸困难),通常无需输血,可通过病因治疗(如补铁、维生素B12等)改善。
缺铁性贫血或维生素缺乏性贫血应优先补充营养素,而非依赖输血。
慢性炎症、肿瘤或肾病导致的贫血,应以治疗原发病为主,输血仅作为临时支持手段。
输血不能用于提高运动员表现或作为“营养补充”,这是不科学且违法的。
近年提倡“限制性输血”,即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将输血阈值从Hb<100g/L降至<70g/L,以减少输血相关风险。
术前自体血储备、术中血液回收等技术可减少异体输血需求。
人造血红蛋白、干细胞培养红细胞等新技术有望未来替代部分输血需求。
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手段,但并非万能药。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以降低风险并节约血液资源。对于急性失血、严重贫血、血液病及凝血功能障碍等明确适应症,输血能挽救生命;但对于轻度贫血或慢性病,应优先考虑病因治疗。未来,随着医学进步,更安全、高效的血液管理策略将进一步优化输血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