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东 济源市邵原卫生院外科
“半夜疼得在床上打滚,像有把刀在肚子里搅”——这是许多胆结石患者发作时的真实感受。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胆结石的疼痛程度常被称为“内脏绞痛之王”,且发病率逐年上升。了解胆结石的高危人群和治疗方式,能帮助我们有效应对这一“隐形杀手”。
一、胆结石发作:为何疼得如此剧烈?
胆结石是胆囊或胆管内形成的固体结晶,主要成分为胆固醇或胆色素。当结石阻塞胆管时,胆囊会剧烈收缩试图排出结石,这种强烈痉挛会引发阵发性绞痛,疼痛集中在右上腹,可放射至右侧肩背,常伴随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若阻塞持续超过6小时,可能引发胆囊炎、胆管炎,甚至胆囊穿孔,危及生命。
更危险的是,约50%的胆结石患者平时无症状,一旦暴饮暴食、饮酒或熬夜后突然发作,往往让人措手不及。因此,了解哪些人容易“中招”至关重要。
二、这些人群需警惕胆结石“找上门”
胆结石的形成与生活习惯、代谢状态密切相关,以下几类人群风险显著偏高:
饮食不当者:长期高油、高糖、高脂饮食会导致胆汁中胆固醇浓度升高,易形成结晶;而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会影响胆汁排泄,加速结石形成。喜欢油炸食品、动物内脏,且很少吃蔬菜的人,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的2-3倍。
肥胖与缺乏运动者:体重指数(BMI)超过25的人群,胆结石发病率明显增加。肥胖会导致肝脏分泌过多胆固醇,超出胆汁溶解能力;久坐不动则会使胆囊收缩功能减弱,胆汁淤积,为结石创造条件。
女性群体: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2倍,尤其育龄期、妊娠期或服用避孕药的女性。雌激素会促进胆固醇分泌、抑制胆汁排空,增加结石风险。多次妊娠者因激素变化和营养过剩,风险更高。
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胆囊收缩功能下降,胆汁排泄变慢,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上升。此外,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因代谢紊乱,也容易诱发胆结石。
三、胆结石的科学治疗与管理
胆结石的治疗需根据病情选择合适方案,并非所有结石都需立即手术:
(1)无症状结石:定期观察即可
若结石较小(直径<1厘米)、无疼痛等症状,且胆囊功能正常,可暂不治疗,但需每6-12个月做一次超声检查,同时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结石增大或诱发症状。
(2)有症状结石:及时干预防并发症
药物治疗:对于直径<0.5厘米的胆固醇结石,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熊去氧胆酸等药物,帮助溶解结石,但疗程需6-24个月,且复发率较高,仅适用于不耐受手术者。
手术治疗:这是根治胆结石的主要方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目前首选术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术后1-2天即可出院。以下情况需考虑手术:结石直径≥2厘米、反复发作胆绞痛、合并胆囊炎或胆囊息肉、胆囊功能丧失等。
应急处理:急性发作时需禁食禁水,通过静脉补液缓解症状;若伴有感染,需使用抗生素控制炎症;疼痛剧烈时可注射解痉止痛药(如阿托品)暂时缓解。
四、预防胆结石:从生活细节入手
调整饮食:减少动物脂肪、油炸食品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每天饮水1500-2000毫升,帮助稀释胆汁。
控制体重与运动:避免快速减肥或过度肥胖,每周保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促进胆汁排泄。
规律进餐:不吃早餐会导致胆汁在胆囊内停留时间过长,增加结石风险,因此要养成三餐定时的习惯,避免暴饮暴食。
总之,胆结石虽常见,但可防可控。若出现右上腹疼痛、恶心等症状,切勿强忍,及时就医才能避免病情恶化。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腹部超声即可筛查)、改善生活方式,是远离胆结石的关键。记住,与其疼得打滚时后悔,不如提前做好预防,让胆囊保持“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