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医聊
  河南医聊
自体输血:用自己的血救自己
发布时间:2025-05-23    阅读:18次
来源:本站 作者:晁艳艳

晁艳艳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83集团军医院检验病理科

在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输血治疗依然是外科手术、创伤急救等场景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手段。然而,异体输血(输注他人血液)可能面临血型不合、过敏反应、感染疾病等风险,还存在血液资源紧张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自体输血” 凭借 “用自己的血救自己” 的独特优势,逐渐成为保障患者输血安全、缓解血液供需矛盾的重要选择。它不仅能最大限度降低输血相关不良反应,还能打破血型限制,为患者带来更安全、更可靠的输血保障。

一、自体输血的定义与核心意义

自体输血,简单来说,是指在患者需要输血治疗前,提前采集其自身血液或血液成分进行储存,或在手术过程中回收流失的血液经过处理后重新回输给患者的技术。与异体输血相比,自体输血的核心优势在于从源头规避了免疫相关风险—— 由于输入的是患者自身的血液,不会引发溶血性输血反应、过敏反应等免疫介导性不良反应,也不存在因输入他人血液而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经血传播疾病的风险。

从医疗资源角度来看,自体输血还能有效缓解临床血液供应紧张的局面。我国临床用血长期依赖公民自愿捐献,在手术高峰期、特殊血型需求时,常出现血液库存不足的情况。推广自体输血技术,可减少患者对异体血液的依赖,将有限的异体血液资源留给更急需的患者,实现血液资源的合理分配。

此外,自体输血对特殊人群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宗教信仰禁止接受异体血液的患者(如 Jehovah's Witnesses 信徒)、存在多种异体抗体(难以找到合适献血者)的患者,自体输血成为他们在需要输血治疗时的 “救命稻草”,帮助他们在不违背信仰或找不到匹配血液的情况下,顺利度过手术或急救阶段。

二、自体输血的主要类型与操作流程

根据血液采集和回输的时间、方式不同,临床常用的自体输血主要分为三大类,每类技术都有其特定的适用场景和操作规范。

(一)术前储存式自体输血(PABD)

术前储存式自体输血是最经典的自体输血方式,指在患者手术前 3-4 周开始,分多次采集其自身血液,储存在医院输血科的专用冰箱中,待手术时根据需要回输给患者。

操作流程

1. 评估与计划:医生首先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 —— 需满足血红蛋白≥110g/L(成人)、凝血功能正常、无严重贫血或感染性疾病等条件;根据手术预计出血量,制定采血计划(通常每次采血量 200-400ml,间隔 7-10 天,最多可采集 4-5 次)。

2. 采血与储存:每次采血时,护士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采集血液,标注患者姓名、住院号、采血日期等信息,放入 2-6℃冰箱储存;采血后,医生可能建议患者补充铁剂、维生素 B12 等,促进红细胞再生,避免采血导致的贫血。

3. 术中回输:手术过程中,当患者出现失血需要输血时,护士从冰箱取出患者术前储存的血液,核对信息后,按照常规输血流程回输给患者。

这种方式适用于预计出血量较大的择期手术,如骨科大手术(髋关节置换术、脊柱手术)、心脏手术、肝胆外科大手术等,患者有充足的时间提前储存血液。

(二)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IOCS)

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是在手术过程中,利用专业的血液回收设备,将患者手术野流失的血液(如创伤出血、器官切除时的出血)收集起来,经过过滤、离心、洗涤等处理,去除血液中的组织碎片、杂质、抗凝剂等,提取出纯净的红细胞,再即时回输给患者的技术。

操作流程

1. 设备准备:手术开始前,护士与麻醉医生共同检查血液回收机(如 Cell Saver 系列设备)的性能,准备好收集管、过滤器、洗涤液(生理盐水)等耗材,确保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2. 血液收集与处理:手术中,医生通过吸引器将手术野的血液吸入收集袋,同时加入抗凝剂(防止血液凝固);收集的血液被送入血液回收机后,经过离心分离出红细胞,再用生理盐水洗涤 2-3 次,去除杂质和有害物质,得到浓缩红细胞。

3. 即时回输:处理后的浓缩红细胞经过质量检查(如观察颜色、透明度,确认无明显杂质)后,通过静脉通路即时回输给患者,整个过程通常在数分钟内完成,实现 “失血 - 回收 - 回输” 的闭环。

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适用于手术中出血量较大的情况,如创伤性大出血(肝脾破裂、骨盆骨折)、心脏手术、妇科大手术(子宫肌瘤切除术、剖宫产术)等,尤其适合紧急情况下的血液补充,避免因等待异体血液而延误治疗。

(三)术后引流血回输(PDB)

术后引流血回输是指在手术后,将患者伤口引流管中收集到的新鲜血液(通常在术后 6-8 小时内,血液未发生明显凝固或变质),经过简单过滤处理后回输给患者的方式。

操作流程

1. 引流血评估:术后护士密切观察引流管中的血液情况,确认血液颜色鲜红、无异味、无大量凝块(提示血液新鲜,未被污染),且患者无发热、伤口感染等禁忌证。

2. 过滤与回输:将引流袋中的血液通过专用的过滤装置(过滤孔径通常为 40-100μm,去除微小组织碎片),直接接入患者的静脉通路进行回输;回输速度不宜过快,一般控制在每分钟 2-3ml,同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寒战、发热等不适。

这种方式操作简单、成本较低,适用于术后引流血量较多的患者,如骨科手术后(膝关节置换术)、心脏手术后的患者,可回收利用术后流失的血液,减少异体输血需求。

三、自体输血的适用人群与禁忌情况

虽然自体输血优势显著,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采用,临床需严格把握适用范围和禁忌情况,确保输血安全。

(一)适用人群

1. 择期手术患者:预计手术出血量超过 400ml 的患者,如骨科大手术、心脏手术、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可采用术前储存式自体输血;手术中出血量较大的患者,可采用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

2. 特殊血型患者Rh 阴性等稀有血型患者,由于异体血液供应困难,自体输血是优先选择;存在多种异体抗体的患者,难以找到匹配的异体血液,自体输血可解决输血难题。

3. 宗教信仰相关患者:拒绝接受异体血液的宗教信仰者,在需要输血治疗时,自体输血是唯一可行的方式。

4. 创伤急救患者:严重创伤导致大出血的患者(如车祸、高处坠落伤),可通过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快速补充血液,为抢救争取时间。

(二)禁忌情况

1. 血液污染相关禁忌:若患者血液中存在细菌感染(如败血症、急性化脓性炎症)、病毒感染(如活动性乙肝、丙肝、艾滋病),或手术野存在恶性肿瘤细胞(如胃癌、肝癌手术),回收或储存的血液可能含有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回输后会导致感染扩散或肿瘤转移,因此禁止采用自体输血。

2. 血液质量相关禁忌:患者存在严重贫血(血红蛋白<100g/L)、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友病、严重肝病导致的凝血异常),或采血前 48 小时内服用过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阿司匹林),采血或回输过程中可能出现出血风险,不宜采用自体输血。

3. 特殊疾病禁忌:患有严重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由于采血或回输血液可能加重心脏、肾脏负担,需谨慎评估,一般不建议采用术前储存式自体输血;严重肺功能不全的患者,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可能因血液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微泡影响肺功能,也需避免使用。

四、自体输血的推广价值与注意事项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输血安全意识的提升,自体输血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在推广过程中仍需注意以下事项,确保技术规范、安全落地。

(一)加强医患沟通,普及认知

目前,部分患者和家属对自体输血了解不足,担心采血会影响身体健康,或对技术安全性存在疑虑,导致主动选择自体输血的意愿较低。医护人员需在术前详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自体输血的原理、优势、操作流程和潜在风险(如采血后短暂贫血),消除其顾虑,帮助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做出合理选择。

(二)严格技术规范,把控质量

自体输血的每个环节都需严格遵循医疗规范:采血时需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感染;血液储存需符合温度要求,定期检查血液质量;术中回收血液时,需确保洗涤充分,去除杂质和有害物质;回输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寒战、发热)。医院需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自体输血技术培训,提升操作水平,保障输血质量。

(三)结合临床实际,灵活选择

临床应用中,需根据患者的病情、手术类型、出血量预估等因素,灵活选择自体输血方式。例如,择期手术患者若身体条件允许,优先采用术前储存式自体输血;紧急创伤手术患者则适合采用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术后引流血量较多的患者,可考虑术后引流血回输。同时,需结合异体输血技术,形成 “自体输血为主、异体输血为辅” 的输血策略,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总之,自体输血作为 “用自己的血救自己” 的安全输血方式,不仅能降低输血相关风险,还能缓解血液资源紧张,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社会意义。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推广,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患者受益于自体输血技术,实现更安全、更高效的输血治疗。


  • 电话:0371-65749110  手机:15890150570

    邮箱: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花路18号河南广播电视台

  • 微信

    公众号

    微信
    抖音

    抖音

    抖音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博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保存图片,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河南法治频道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