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医聊
  河南医聊
髋关节置换:告别疼痛,重获自由行走
发布时间:2025-09-04    阅读:21次
来源:本站 作者:董卫兵

董卫兵 河南大学附属郑州颐和医院骨一科(关节与运动医学外科)

对于长期受髋关节疾病折磨的人来说,“行走” 从日常小事变成了奢侈的愿望 —— 上下楼梯时的刺痛、久坐后起身的僵硬,甚至散步时的跛行,都在不断侵蚀生活质量。而髋关节置换手术,作为骨科领域成熟且高效的治疗手段,正帮助 millions 患者摆脱疼痛束缚,重新找回自由行走的能力。它通过替换受损的髋关节部件,重建关节功能,让曾经 “步履维艰” 的患者,再次拥有正常生活的可能。

一、什么是髋关节置换?谁需要这项手术?

髋关节是人体最大的负重关节,由股骨头、髋臼和周围的韧带、肌肉组成,承担着身体直立、行走、跑跳等核心运动功能。当髋关节因疾病或损伤出现严重破坏,且保守治疗(药物、理疗、支具等)无效时,就需要通过髋关节置换手术改善状况。

(一)髋关节置换的核心原理

髋关节置换手术,通俗来说就是 “给髋关节‘换零件’”—— 医生通过手术切除受损的股骨头和髋臼软骨,植入由生物相容性材料(如钛合金、陶瓷、高分子聚乙烯)制成的人工髋关节假体,模拟正常髋关节的结构和活动方式,恢复关节的负重能力和活动度,从而消除疼痛、改善功能。

目前临床常用的是 “全髋关节置换术”(替换股骨头和髋臼)和 “半髋关节置换术”(仅替换股骨头,多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因效果持久、功能恢复好,应用最为广泛。

(二)适合手术的人群

并非所有髋关节不适都需要手术,以下情况通常是髋关节置换的适应证:

1. 严重骨关节炎:这是最常见的手术原因。随着年龄增长,髋关节软骨逐渐磨损、退化,出现关节间隙狭窄、骨质增生,患者会感到持续疼痛(休息时也可能痛)、关节僵硬(如无法盘腿、下蹲),行走距离越来越短(如走几十米就需休息),保守治疗 6 个月以上无改善。

2. 类风湿关节炎 / 强直性脊柱炎:这类自身免疫性疾病会破坏髋关节的软骨和骨质,导致关节畸形、活动受限,即使年轻患者,若病情严重影响生活,也需考虑手术。

3. 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因骨质疏松易发生股骨颈骨折,若骨折部位血供差、愈合难度大(如头下型骨折),或患者身体状况无法耐受长期卧床(可能引发肺炎、血栓等并发症),医生通常建议进行半髋关节或全髋关节置换,帮助患者尽早下床活动。

4. 股骨头坏死:长期酗酒、使用激素、创伤等因素可能导致股骨头血供中断,引发股骨头坏死,当坏死进展到晚期(股骨头塌陷、关节间隙消失),疼痛和功能障碍会急剧加重,此时髋关节置换是唯一能有效缓解症状的方法。

5.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部分患者因先天髋关节结构异常,成年后易出现早期骨关节炎,若关节破坏严重,也需通过置换手术矫正畸形、恢复功能。

二、髋关节置换手术:从术前准备到术后康复

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成功,不仅依赖于手术本身,更离不开科学的术前准备和系统的术后康复。了解完整流程,能帮助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提升恢复效果。

(一)术前准备:为手术 “铺路”

1. 身体评估:医生会详细检查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排查手术禁忌证(如严重心脏病、感染性疾病);通过髋关节 X 线、CT 或 MRI 明确关节破坏程度,定制合适的假体型号(如根据患者体重、活动量选择陶瓷 - 陶瓷、陶瓷 - 聚乙烯等不同假体组合)。

2. 生活调整:术前 1-2 周需停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避免手术中出血过多;若存在高血压、糖尿病,需将血压、血糖控制在稳定范围;吸烟者需戒烟(吸烟会影响伤口愈合和假体稳定性);同时,患者可提前练习使用助行器(如步行架、拐杖),为术后下床做准备。

3. 心理准备:部分患者可能对手术存在恐惧,医生和家属需耐心沟通,讲解手术的安全性(目前该手术成功率超过 95%)和预期效果,缓解焦虑情绪。

(二)手术过程:精准 “换关节”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通常采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手术时间约 1-2 小时,核心步骤包括:

1. 切口与暴露:医生在髋关节外侧或后外侧做一个 8-12cm 的切口,逐层分离肌肉、筋膜,暴露受损的髋关节。

2. 切除病变组织:去除坏死的股骨头,清理髋臼内磨损的软骨和增生的骨质,将髋臼打磨至合适形状。

3. 植入假体:在髋臼内植入人工髋臼假体(通常用骨水泥固定或依靠骨组织自然生长固定),再将人工股骨头假体连接到股骨柄上,插入股骨骨髓腔内固定。

4. 测试与闭合:安装假体后,医生会活动髋关节,测试假体的稳定性、活动范围(如屈伸、旋转是否正常),确认无问题后,逐层缝合切口,放置引流管(排出术后积血)。

(三)术后康复:决定恢复效果的关键

术后康复是髋关节置换手术的 “下半场”,科学训练能帮助患者更快恢复行走能力,减少并发症。康复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1. 术后 1-7 天(急性期)

◦ 重点:控制疼痛、预防并发症(如血栓、感染)、初步恢复关节活动。

◦ 训练:术后第 1-2 天在医生指导下,借助助行器下床站立、短距离行走(如绕病床走 10-20 米);进行踝泵运动(勾脚、伸脚)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练习髋关节屈伸(如在床上缓慢弯曲膝盖,避免超过 90°)、外展(腿向外侧缓慢抬起),避免髋关节内收、内旋(如交叉双腿、弯腰捡东西),防止假体脱位。

◦ 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预防感染);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和止痛药。

1. 术后 2-4 周(恢复期)

◦ 重点:提升行走能力、增强肌肉力量。

◦ 训练:逐渐增加行走距离(如每天走 300-500 米),从步行架过渡到单拐,再到无辅助行走;进行股四头肌收缩训练(绷紧大腿肌肉)、臀中肌训练(侧卧抬腿),增强髋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提升关节稳定性;练习上下楼梯(先迈健侧腿,再迈患侧腿,下楼相反)、坐起站立等日常动作,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1. 术后 1-3 个月(功能巩固期)

◦ 重点:恢复正常活动,避免过度使用关节。

◦ 训练:可进行散步、游泳(避免蛙泳,防止髋关节过度屈曲)等低强度运动,避免跑步、跳跃、爬山等高强度运动;逐渐恢复日常活动(如做饭、穿衣),但需注意避免长时间蹲跪、弯腰搬重物(如弯腰系鞋带、搬超过 5kg 的物品),防止假体磨损或脱位。

三、术后注意事项:守护 “新关节”,延长使用寿命

人工髋关节假体虽耐用(通常使用寿命 15-20 年),但术后的正确护理和生活习惯,能有效延长假体寿命,避免并发症。

(一)避免 “危险动作”,预防假体脱位

假体脱位是术后早期常见的并发症,主要与不当动作有关,术后 3 个月内(假体与骨组织尚未完全固定)需严格避免:

• 髋关节屈曲超过 90°:如弯腰捡东西、久坐矮凳(高度低于膝盖)、蹲厕(建议使用马桶或增高坐垫)。

• 髋关节内收、内旋:如交叉双腿(跷二郎腿)、膝盖向内侧倾斜、睡觉时患侧腿压在健侧腿上(建议睡觉时在两腿间夹一个枕头,保持髋关节外展)。

• 剧烈运动:如跑步、跳跃、打球、搬重物,这些动作会增加假体磨损和松动风险。

(二)关注长期健康,减少假体磨损

• 控制体重:体重过大会增加髋关节的负重,加速假体磨损,建议保持 BMI 在 18.5-24 之间。

• 定期复查:术后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1 年需复查髋关节 X 线,评估假体位置和骨愈合情况;之后每年复查一次,若出现关节疼痛、活动受限,需及时就医(排查假体松动、感染等问题)。

• 预防感染:人工关节感染是严重并发症,若出现身体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皮肤脓肿),需及时治疗,避免感染扩散至髋关节;拔牙、手术前需告知医生有髋关节置换史,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三)特殊情况处理

• 若出现以下症状,需立即就医:髋关节突然疼痛、活动受限(可能是假体脱位);伤口红肿、发热、渗液(可能是感染);下肢肿胀、疼痛(可能是深静脉血栓)。

• 乘坐飞机时,术后 3 个月内建议携带医生开具的 “髋关节置换术后证明”,避免安检时因假体引发误会;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时,需定时起身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四、髋关节置换的意义:不止于 “能走路”,更在于 “有质量地生活”

对很多患者而言,髋关节置换不仅是一次手术,更是一次 “生活的重启”。术前,他们可能因疼痛无法抱孙子、无法散步,甚至无法独立洗澡;术后,随着疼痛消失、功能恢复,他们重新获得了生活自理能力,能参与喜欢的活动(如跳广场舞、旅游),甚至回归工作岗位。

数据显示,超过 90% 的髋关节置换患者在术后 1 年内,疼痛明显缓解,髋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生活质量显著提升。而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如微创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和假体材料的改进(如耐磨陶瓷假体,使用寿命更长),髋关节置换的效果还在不断优化。

当然,髋关节置换并非 “一劳永逸”,它需要患者与医生的共同努力 —— 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患者积极配合术前准备、术后康复和长期护理。只要做好这些,“告别疼痛,重获自由行走” 就不再是奢望,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常态。


  • 电话:0371-65749110  手机:15890150570

    邮箱: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花路18号河南广播电视台

  • 微信

    公众号

    微信
    抖音

    抖音

    抖音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博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保存图片,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河南法治频道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