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医聊
  河南医聊
输血反应:识别与应对
发布时间:2025-09-06    阅读:21次
来源:本站 作者:晁艳艳

晁艳艳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83集团军医院检验病理科

输血作为临床治疗中重要的支持手段,在挽救生命、改善病情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不良反应,若未能及时识别和妥善应对,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全面掌握输血反应的类型、识别方法及应对策略,是医护人员必备的专业能力,也是保障患者输血安全的核心环节。

一、输血反应的定义与分类

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机体对输入的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等)或血液制品中的杂质产生免疫反应或非免疫反应,从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根据反应发生的时间,可分为急性输血反应(输血后 24 小时内发生)和迟发性输血反应(输血后 24 小时至数周内发生);根据反应的病理机制,又可细分为免疫介导性反应和非免疫介导性反应,常见类型如下:

• 免疫介导性反应:包括溶血性输血反应(急性、迟发性)、过敏反应(轻度、重度)、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移植物抗宿主病等;

• 非免疫介导性反应:包括细菌污染反应、循环超负荷、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低温反应等。

不同类型的输血反应,其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及危害差异较大,精准分类是后续识别与应对的基础。

二、常见输血反应的识别要点

及时、准确的识别是处理输血反应的前提。医护人员需在输血前、输血中及输血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症状变化,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快速判断是否发生输血反应及反应类型。

(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这是最严重的输血反应之一,多因 ABO 血型不合输血引起,通常在输血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生。典型表现包括:患者突然出现寒战、高热(体温可达 39-40℃)、腰背部剧烈疼痛(常描述为 “腰背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出现血压下降、休克、少尿或无尿(急性肾衰竭),甚至意识障碍。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红蛋白尿(尿液呈浓茶色或酱油色)、血清胆红素升高、血常规中血红蛋白水平骤降。

(二)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临床最常见的输血反应之一,多因输入的血液中含有致敏原(如供者血浆中的蛋白质、药物残留等)引起,可分为轻度和重度。轻度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风团),多无其他全身症状,通常在输血后数分钟至 1 小时内出现;重度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较为罕见,但病情危急,表现为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胸闷、声音嘶哑,严重时出现血压下降、意识丧失,若不及时抢救,可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

(三)循环超负荷

循环超负荷多发生于输血速度过快、输血量过多,或患者本身存在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如老年患者、儿童患者、慢性心衰患者)。主要表现为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短时间内,患者出现呼吸急促、端坐呼吸、咳嗽(可咳出粉红色泡沫痰)、肺部湿啰音(听诊可闻及),严重时可出现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肿。

(四)细菌污染反应

细菌污染反应多因血液采集、储存、运输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导致血液被细菌污染(常见致病菌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临床表现取决于污染细菌的种类、数量及毒力,若污染细菌毒力强、数量多,患者可在输血后数分钟内出现寒战、高热、剧烈腹痛、呕吐,迅速发展为感染性休克;若污染细菌毒力较弱,症状可能较轻微,仅表现为低热、乏力。

三、输血反应的应急应对措施

一旦怀疑或确认发生输血反应,医护人员需立即采取 “停止输血 - 评估病情 - 对症处理 - 上报记录” 的流程,确保患者安全,具体措施如下:

(一)立即停止输血,维持静脉通路

发现患者出现输血反应相关症状后,首要措施是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避免拔除静脉针,以便后续给药和补液),同时通知医生和输血科,告知反应发生的时间、症状及输血情况(如输血种类、输血量、输血时间)。

(二)针对不同反应类型的对症处理

1.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立即给予吸氧,监测生命体征(血压、心率、呼吸、体温)和尿量;遵医嘱快速补液(如生理盐水),纠正休克,预防急性肾衰竭;若出现血红蛋白尿,可遵医嘱使用碳酸氢钠溶液碱化尿液,减少血红蛋白在肾小管的沉积;严重休克患者需使用升压药物(如多巴胺),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治疗。

2. 过敏反应:轻度过敏反应可遵医嘱给予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苯海拉明),密切观察症状变化;重度过敏反应需立即给予肾上腺素(皮下或静脉注射),同时给予吸氧、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若出现喉头水肿,需及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维持呼吸道通畅,纠正休克。

3. 循环超负荷:立即让患者取端坐位,双腿下垂,减少回心血量;给予吸氧(必要时面罩吸氧或呼吸机辅助通气),遵医嘱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促进液体排出,减轻肺水肿;若伴有心功能不全,可使用强心药物(如西地兰)和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同时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

4. 细菌污染反应:立即遵医嘱给予广谱抗生素(如头孢类、喹诺酮类),同时进行血培养(抽取患者静脉血和剩余血液标本,送实验室培养,明确致病菌);出现感染性休克时,需快速补液、使用升压药物,纠正休克和电解质紊乱。

(三)记录与上报

详细记录输血反应发生的时间、患者症状、生命体征变化、处理措施及效果,填写《输血反应回报单》,连同剩余的血液标本、输血器一起送输血科进行进一步检测(如血型复核、抗体检测、细菌培养等),以便明确反应原因,为后续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同时按照医院规定上报相关部门(如医务科、护理部),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四、输血反应的预防要点

“预防胜于治疗”,减少输血反应的关键在于严格把控输血流程中的各个环节,从源头降低反应发生风险:

1. 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遵循 “能不输血则不输血,能少输血则少输血” 的原则,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如轻度贫血患者无需输血,可通过药物或饮食调整改善)。

2. 规范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输血前必须严格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等信息,确保血型鉴定准确;交叉配血时需采用多种方法(如盐水法、抗人球蛋白法),避免因血型不合引发溶血性反应。

3. 加强血液储存与运输管理:血液需储存在规定温度的冰箱中(如红细胞储存在 2-6℃,血浆储存在 - 20℃以下),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导致血液变质;运输过程中需保持温度稳定,防止剧烈震荡,减少细菌污染和血液成分破坏的风险。

4. 控制输血速度与输血量: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基础疾病调整输血速度,一般成人输血速度为每分钟 1-3 毫升,儿童、老年患者或心功能不全患者需减慢速度(每分钟 0.5-1 毫升);输血量需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失血情况确定,避免过量输血。

5. 输血前告知与观察:输血前需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目的、可能的风险及注意事项,取得知情同意;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需每 15 分钟观察一次患者情况,尤其是输血开始后的前 30 分钟(急性反应高发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总之,输血反应的识别与应对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医护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快速的应急处理能力。通过严格规范的输血流程、及时准确的反应识别、科学有效的应急处理,以及全面细致的预防措施,可最大限度降低输血反应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输血安全。


  • 电话:0371-65749110  手机:15890150570

    邮箱: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花路18号河南广播电视台

  • 微信

    公众号

    微信
    抖音

    抖音

    抖音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博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保存图片,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河南法治频道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