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卫云 郑州颐和医院检验科
尿常规检查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检验项目之一,通过分析尿液的物理性状(如颜色、透明度、比重)、化学成分(如蛋白质、葡萄糖、胆红素)及有形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管型),能直观反映泌尿系统及全身代谢状况。相较于血常规,尿常规更侧重排查肾脏、尿路等局部病变,同时也能间接提示糖尿病、肝胆疾病等全身性问题。当尿常规指标出现异常时,往往是身体发出的 “隐形警报”,需及时关注并进一步检查。以下将详细解读尿常规异常可能提示的各类健康问题。
尿液的颜色、透明度、比重等物理性状,是判断健康状况的 “第一直观信号”,细微变化可能隐藏着潜在病变。
正常尿液呈淡黄色或透明色,颜色改变多与饮水量、食物、药物或疾病相关:
• 红色尿液:最需警惕的颜色异常,若排除食用甜菜、红心火龙果等食物,或服用利福平、酚酞等药物,多提示尿液中混入红细胞(即 “血尿”),可能与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肿瘤等疾病相关。例如,急性膀胱炎患者除红色尿液外,常伴随尿频、尿急、尿痛;尿路结石患者可能出现腰腹部绞痛,疼痛发作时血尿症状更明显;而中老年人群若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需高度警惕膀胱癌、肾癌等恶性肿瘤,需进一步通过 B 超、膀胱镜等检查确诊。
• 深茶色 / 酱油色尿液:尿液颜色加深如浓茶,可能是胆红素升高(提示肝胆疾病)或血红蛋白尿(提示溶血)。当肝细胞受损(如肝炎、肝硬化)或胆道梗阻(如胆结石、胆管癌)时,胆红素无法正常代谢排出,会随尿液排出导致颜色加深,患者常伴随皮肤、巩膜发黄(黄疸);而血型不合输血、蚕豆病(葡萄糖 - 6 - 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引发溶血时,红细胞破裂释放的血红蛋白进入尿液,会使尿液呈酱油色,严重时可能导致急性肾衰竭。
• 乳白色尿液:可能是乳糜尿(淋巴管阻塞导致淋巴液混入尿液)或脓尿(尿液中含有大量白细胞)。乳糜尿常见于丝虫病、腹腔肿瘤压迫淋巴管等情况,尿液静置后会分层,上层为乳糜层;脓尿则提示严重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肾脓肿),患者常伴随高热、腰痛、尿频尿急等症状,需及时抗感染治疗。
• 浑浊尿液:正常尿液清澈透明,若出现浑浊,除饮水不足导致盐类结晶析出(多喝水后可缓解)外,多与感染、炎症相关。例如,尿路感染时,尿液中白细胞、细菌增多会使尿液浑浊,常伴随异味;前列腺炎患者的尿液中可能混入前列腺液,也会出现轻微浑浊。
• 尿比重异常:尿比重反映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正常范围为 1.015-1.025。尿比重升高(超过 1.025)常见于脱水、糖尿病(尿液中葡萄糖增多导致渗透压升高);尿比重降低(低于 1.015)则提示肾脏浓缩功能下降,可能与慢性肾炎、肾衰竭、尿崩症等疾病相关,例如慢性肾衰竭患者因肾小管受损,无法正常重吸收水分,会出现尿比重持续降低。
尿液中的蛋白质、葡萄糖、胆红素等化学成分,是反映全身代谢及肝肾等器官功能的重要指标,异常升高往往意味着特定疾病。
正常尿液中仅含极少量蛋白质(每日<150mg),若尿常规检测显示尿蛋白阳性(+ 至 ++++),即提示蛋白尿,是肾脏疾病的核心信号:
• 生理性蛋白尿:偶尔出现、程度较轻(多为 +),常见于剧烈运动、发热、情绪紧张、妊娠期等情况,去除诱因后可自行恢复,无需特殊治疗。
• 病理性蛋白尿:持续出现、程度较重,多由肾脏病变引起。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常出现 “肾炎综合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肾病综合征患者则以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3.5g/24h)、低蛋白血症、水肿为主要特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等慢性病引发的肾脏病变,也会逐渐出现蛋白尿,且随病情进展逐渐加重,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肾衰竭。此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肾脏时,也会出现蛋白尿,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正常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尿糖阳性提示体内血糖水平超过肾脏重吸收能力(肾糖阈,约 10mmol/L),主要与以下问题相关:
• 糖尿病:最常见原因,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时,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葡萄糖随尿液排出,形成糖尿。糖尿病患者除尿糖阳性外,常伴随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等症状,需进一步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确诊。
• 肾性糖尿:与糖尿病不同,肾性糖尿患者血糖正常,但因肾脏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功能受损(如慢性肾炎、范可尼综合征),导致葡萄糖无法被完全重吸收而排出体外,多无明显症状,需通过血糖检测与糖尿病鉴别。
• 其他情况:应激状态(如手术、创伤)、大量进食高糖食物、服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也可能导致暂时性尿糖阳性,去除诱因后可恢复正常。
胆红素和尿胆原是肝胆代谢的重要产物,其尿液指标异常主要提示肝胆疾病:
• 尿胆红素阳性:正常情况下,胆红素需经肝脏代谢后随胆汁排出,若肝细胞受损(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或胆道梗阻(如胆结石、胆管癌),胆红素无法正常排泄,会逆流入血并随尿液排出,导致尿胆红素阳性,患者常伴随黄疸(皮肤、巩膜发黄)、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
• 尿胆原异常:尿胆原升高常见于溶血性疾病(红细胞大量破坏,胆红素生成增多)、肝功能受损(肝脏无法正常代谢尿胆原);尿胆原降低或阴性则多与胆道梗阻相关(胆汁无法进入肠道,尿胆原生成减少),可结合胆红素指标共同判断肝胆病变类型。
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是诊断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肿瘤等局部病变的关键依据。
如前文所述,尿红细胞增多(显微镜下每高倍视野>3 个红细胞)即提示血尿,除肉眼可见的红色尿液外,更多是显微镜下的 “镜下血尿”,需通过尿常规检测发现,常见病因包括:
• 泌尿系统感染:如急性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细菌感染导致尿路黏膜充血、水肿,红细胞渗出进入尿液,患者常伴随尿频、尿急、尿痛、腰痛等症状,抗感染治疗后血尿多可消失。
• 尿路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等,结石在尿路内移动时会划伤黏膜,导致出血,患者常出现腰腹部绞痛(输尿管结石)、下腹部疼痛(膀胱结石),疼痛与血尿多同时出现。
• 泌尿系统肿瘤:膀胱癌、肾癌、前列腺癌等,肿瘤组织血管丰富且脆弱,易破裂出血,形成血尿。其中,膀胱癌多表现为 “无痛性肉眼血尿”,即无疼痛症状但尿液明显发红,是中老年人群的重要警示信号,需及时通过影像学检查(如 CT、B 超)和病理活检确诊。
• 其他原因:肾小球肾炎(红细胞多为畸形红细胞)、前列腺增生(老年男性常见,增生组织压迫尿道导致黏膜损伤)、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阿司匹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等,也可能导致尿红细胞异常。
正常尿液中白细胞数量极少(显微镜下每高倍视野<5 个),若白细胞增多(>5 个 / 高倍视野)或出现脓细胞,即提示泌尿系统感染或炎症:
• 下尿路感染:如尿道炎、膀胱炎,患者除尿白细胞升高外,常伴随尿频、尿急、尿痛(“膀胱刺激征”),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下腹部不适或低热,尿常规同时可能检测出细菌(尿细菌培养阳性)。
• 上尿路感染:如肾盂肾炎,感染累及肾脏,患者症状更严重,除尿白细胞升高外,常出现高热(体温>38℃)、腰痛、寒战,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肾脓肿、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 非感染性炎症:如间质性膀胱炎、狼疮性肾炎,虽非细菌感染,但炎症刺激也会导致尿白细胞增多,需结合患者病史、症状及其他检查(如自身抗体检测)鉴别。
管型是尿液中蛋白质、细胞碎片在肾小管内凝固形成的圆柱状结构,正常尿液中偶见透明管型,若出现其他类型管型,多提示肾脏病变:
• 颗粒管型:由肾小管上皮细胞碎片和蛋白质组成,提示肾小管损伤,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等。
• 细胞管型:含大量红细胞的 “红细胞管型”,是肾小球肾炎的特征性表现;含大量白细胞的 “白细胞管型”,提示肾盂肾炎;含肾小管上皮细胞的 “上皮细胞管型”,提示肾小管坏死,多见于急性肾衰竭。
• 蜡样管型:由颗粒管型进一步变性形成,质地坚硬、呈蜡状,提示肾脏长期严重受损,常见于慢性肾衰竭晚期,预后较差。
尿常规检查操作简便、无创,但为确保结果准确,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 “假阳性” 或 “假阴性”,需注意以下事项:
1. 留取标本规范:建议留取 “清洁中段尿”—— 先排尿弃去前段尿液,再留取中间部分尿液(约 10-20ml),避免外阴分泌物(如白带、包皮垢)污染标本,导致白细胞、蛋白质假阳性;女性需避开月经期,男性需清洁尿道口后留取。
2. 标本及时送检:尿液留取后需在 1 小时内送检,避免长时间放置导致细菌繁殖、化学成分分解(如葡萄糖被分解),影响结果准确性。
3. 结合临床综合判断:单次尿常规异常(尤其是轻微异常)不一定代表疾病,可能与饮水、饮食、运动等生理因素相关,需结合患者症状(如尿频、腰痛、黄疸)、病史(如糖尿病、高血压)及复查结果综合判断。例如,偶尔一次尿蛋白弱阳性,无其他症状,可能是生理性蛋白尿,复查后若恢复正常则无需担忧;但持续尿蛋白阳性,即使无症状,也需进一步检查肾脏功能。
总之,尿常规检查是排查泌尿系统及全身代谢疾病的 “第一道防线”,从尿液颜色的细微变化到蛋白质、红细胞的异常升高,每一项指标都可能隐藏着健康隐患。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或有肾脏疾病家族史人群),及时发现异常并就医,有助于做到疾病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守护泌尿系统健康与全身代谢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