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医聊
  河南医聊
血常规检查:多种疾病的 “早期预警信号”
发布时间:2025-09-01    阅读:30次
来源:本站 作者:齐卫云

齐卫云 郑州颐和医院检验科

血常规检查作为临床最基础、最常用的血液检验项目,通过对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细胞成分的数量和形态分析,为疾病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它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不仅是常规体检的必查项目,也是疾病初筛、疗效监测和预后评估的关键手段。下面将详细介绍血常规检查能排查出的各类疾病。

一、血液系统疾病:精准捕捉异常细胞信号

血液系统疾病的核心特征是血液细胞生成、分化或功能异常,血常规检查能直接反映这些变化,是此类疾病诊断的 “第一道防线”。

(一)贫血类疾病

贫血的本质是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导致机体供氧不足。血常规通过检测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等指标,可快速判断是否贫血,并初步区分贫血类型:

• 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贫血类型,除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外,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量(MCH)会明显下降,提示红细胞体积偏小、含氧量不足,常见于饮食缺铁、慢性失血(如月经量过多、消化道出血)人群。

• 巨幼细胞性贫血:因缺乏维生素 B12 或叶酸导致,血常规表现为红细胞体积增大(MCV 升高),但血红蛋白浓度下降,患者常伴随手脚麻木、食欲不振等症状,多见于长期素食、胃肠道吸收不良人群。

•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发的严重贫血,血常规呈现 “全血细胞减少”——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均明显下降,患者易出现反复感染、出血不止等症状,需进一步通过骨髓穿刺确诊。

(二)白细胞相关疾病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 “卫士”,其数量和分类变化能直接反映感染、炎症或血液系统恶性病变:

• 白血病: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血常规会出现特征性异常。急性白血病患者白细胞计数常显著升高(部分患者降低),且伴随大量未成熟的原始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以白细胞计数极度升高为主要表现,可达正常范围的数十倍;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以成熟淋巴细胞比例异常升高为特点,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群。

• 类白血病反应:虽非白血病,但血常规表现与白血病相似,多由严重感染、恶性肿瘤、急性中毒等刺激引发。与白血病不同的是,类白血病反应患者的白细胞形态虽有异常,但无原始细胞大量增殖,且在去除病因后,血常规指标可逐渐恢复正常。

(三)血小板相关疾病

血小板主要负责止血和凝血,其数量异常与出血或血栓风险直接相关:

• 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低于 100×10⁹/L 即为减少,常见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机体产生抗体攻击自身血小板)、再生障碍性贫血、化疗后骨髓抑制等情况。患者会出现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内脏出血。

• 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计数超过 300×10⁹/L,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骨髓增殖异常相关,患者易形成血栓,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多由感染、手术、恶性肿瘤等引起,在诱因去除后血小板数量可恢复正常。

二、感染性疾病:快速区分细菌与病毒感染

当人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入侵时,免疫系统会启动防御反应,血常规中的白细胞分类计数(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例)会发生明显变化,帮助医生快速判断感染类型:

(一)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时,人体中性粒细胞会大量增殖以吞噬细菌,血常规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通常超过 70%),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即未成熟的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常见疾病包括肺炎、急性扁桃体炎、肾盂肾炎等,例如肺炎链球菌引发的肺炎,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常达(10-20)×10⁹/L,中性粒细胞比例超过 80%,结合临床症状可初步确诊。

(二)病毒感染

与细菌感染不同,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通常正常或降低,且淋巴细胞比例升高(部分病毒感染会导致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如艾滋病病毒)。例如普通感冒、流感由病毒引起,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淋巴细胞比例可升至 40%60%;水痘、风疹等病毒感染也会出现类似表现,医生可通过这一特征初步排除细菌感染,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

(三)寄生虫感染

寄生虫(如蛔虫、钩虫、疟原虫)感染时,血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会明显升高(正常范围为 0.5%5%,感染时可超过 10%)。例如疟疾患者除了周期性发热、寒战等症状,血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同时可能伴随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因疟原虫破坏红细胞),为寄生虫感染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三、其他系统疾病:间接反映机体异常状态

除了血液系统和感染性疾病,血常规指标还能间接提示其他系统的病变,为疾病诊断提供 “隐藏线索”:

(一)心血管系统疾病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即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增加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血常规检查若发现红细胞计数超过 5.5×10¹²/L(男性)或 5.0×10¹²/L(女性)、血红蛋白超过 170g/L(男性)或 160g/L(女性),需警惕血液黏稠度异常,进一步检查以预防心血管并发症。

(二)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肝硬化等消化系统疾病易引发慢性失血或脾功能亢进,导致血常规异常。例如胃溃疡患者长期少量出血,会出现缺铁性贫血的血常规表现(红细胞体积小、血红蛋白降低);肝硬化患者因脾功能亢进,会导致血小板、白细胞被过度破坏,出现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降低,这些指标变化能帮助医生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三)自身免疫性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会因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白细胞计数降低、血小板减少(部分患者因炎症反应白细胞升高)。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常规常表现为白细胞减少(低于 4×10⁹/L)、血小板减少,同时伴随血沉加快等指标异常,为疾病诊断和病情监测提供依据。

四、血常规检查的注意事项与建议

血常规检查虽能排查多种疾病,但并非 “万能”,其结果需结合临床症状、病史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为确保检查结果准确,建议:

1. 检查前无需空腹(但若同时进行血糖、血脂等检查需空腹),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保持身体平稳状态;

2. 若正在服用药物(如抗凝药、激素),需提前告知医生,避免药物影响指标解读;

3. 拿到检查报告后,若指标出现轻微异常,无需过度紧张(生理因素如妊娠、剧烈运动也可能导致短暂异常),但需及时咨询医生,必要时进行复查或进一步检查。

总之,血常规检查是健康监测的 “第一道关卡”,通过简单的血液检测,既能早期发现血液系统、感染性疾病,也能为其他系统疾病提供重要提示。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有助于做到疾病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 电话:0371-65749110  手机:15890150570

    邮箱: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花路18号河南广播电视台

  • 微信

    公众号

    微信
    抖音

    抖音

    抖音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博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保存图片,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河南法治频道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