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自礼 罗山县中医院检验科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液中的葡萄糖通过非酶促反应结合形成的稳定复合物。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的寿命约为 120 天,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持续升高时,葡萄糖分子会与血红蛋白的 β 链氨基末端结合,形成不可逆的糖化产物,即 HbA1c。
这种结合反应具有持续性和累积性,其水平高低与过去 2-3 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浓度直接相关,不受短期血糖波动的影响。例如,某患者某天因进食大量甜食导致血糖骤升,但单次血糖升高对 HbA1c 的影响微乎其微,而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则会使 HbA1c 逐渐升高。
指尖血糖或静脉血糖检测仅能反映采血瞬间的血糖水平,受饮食、运动、药物、情绪等多种因素影响,波动性较大。例如,糖尿病患者餐后 1 小时血糖可能高达 10mmol/L 以上,而空腹时可能降至 5mmol/L,这种短期波动无法准确反映整体血糖控制情况。
相比之下,HbA1c 整合了过去 2-3 个月的血糖信息,相当于对血糖控制情况进行 “长期录像”。即使患者偶尔出现低血糖或高血糖,只要整体血糖水平稳定,HbA1c 就能保持在相应范围,为临床评估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HbA1c 水平与平均血糖值存在明确的换算关系。例如,HbA1c 为 6% 时,对应的平均血糖约为 7.0mmol/L;HbA1c 为 7% 时,平均血糖约为 8.6mmol/L。这种量化关系让医生能通过 HbA1c 直接判断患者长期血糖的控制程度,无需依赖多次血糖检测的平均值计算。
对于糖尿病患者,国际指南推荐将 HbA1c 控制在 7% 以下,这一目标值正是基于其与平均血糖的对应关系制定,可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等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长期高血糖密切相关,而 HbA1c 是预测这些并发症的关键指标。研究显示,HbA1c 每升高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增加 37%,肾病风险增加 29%。
例如,HbA1c 长期高于 8% 的患者,5 年内出现视网膜病变的概率显著高于 HbA1c 控制在 7% 以下的患者。通过监测 HbA1c,医生可早期识别并发症高危人群,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除微血管并发症外,HbA1c 还能预测心脑血管等大血管并发症。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而 HbA1c 水平升高是冠心病、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数据表明,HbA1c>7% 的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 HbA1c<6.5% 的患者高出 20% 以上。因此,HbA1c 不仅是血糖控制的指标,也是评估糖尿病患者整体健康风险的重要标志物。
指尖血糖检测需空腹或特定时间采血(如餐后 2 小时),而 HbA1c 检测无需严格空腹,不受进食、运动、药物使用等即时因素影响。患者可在任意时间采血,检测结果稳定可靠,极大方便了临床操作和患者随访。
例如,糖尿病患者就诊时无需刻意空腹,只需一次采血即可完成 HbA1c 检测,避免了因空腹要求导致的就诊不便。
目前,HbA1c 检测已实现全球标准化,采用国际认证的检测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具有可比性。各国实验室的检测误差被控制在允许范围内,确保不同医院、不同时间的检测结果可相互参照。
这种标准化优势让 HbA1c 成为跨地区、跨时间评估血糖控制的统一 “标尺”,尤其适用于多中心研究和患者转诊时的病情评估。
2010 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将 HbA1c≥6.5% 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进一步确立了其核心地位。与传统的空腹血糖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相比,HbA1c 诊断糖尿病具有以下优势:
• 检测更便捷,无需空腹或多次采血;
• 结果稳定性高,不受应激、感染等短期因素影响;
• 能更早识别糖尿病前期人群(HbA1c 在 5.7%~6.4% 为糖尿病前期),便于早期干预。
例如,部分患者空腹血糖正常,但 HbA1c 已处于 6.0%,提示其存在餐后高血糖,通过早期生活方式干预可延缓糖尿病发生。
糖化血红蛋白凭借其反映长期血糖的稳定性、与并发症的紧密关联、检测方法的标准化等优势,成为血糖监测的 “金标准”。它不仅能客观评估糖尿病患者的长期血糖控制情况,指导治疗方案调整,还能预测并发症风险,为糖尿病的预防、诊断和管理提供全方位支持。
尽管指尖血糖、动态血糖监测等方法在短期血糖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但 HbA1c 在长期评估中的核心地位仍不可替代。临床实践中,需将 HbA1c 与其他血糖监测手段结合,实现短期与长期、点与面的全面评估,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