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亚楠 开封市中医院脑病科
在中医理论中,脑虽被称为“元神之府”,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全身气血、脏腑功能紧密相连。从《黄帝内经》提出“脑为髓之海”,到清代王清任明确“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中医对脑的认知始终围绕“整体观”展开。如今,随着脑血管病、认知障碍等脑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医“治未病”思想与辨证施治原则,为脑病防治提供了独特的智慧与方法。
一、脑与气血: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中医认为,脑的正常功能依赖气血的充盛与畅通。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具有推动、温煦、固摄等作用;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灵枢・平人绝谷》记载:“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当气血不足或运行不畅时,脑窍失养,便会引发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等问题。
气血失调引发的脑病,常表现为两种极端:气血亏虚者,多出现头晕目眩、神疲乏力、记忆力衰退,类似现代医学的神经衰弱或脑供血不足;气滞血瘀者,则可能突发头痛如刺、肢体麻木、言语不利,与脑卒中的急性发作特征相似。明代医家张景岳曾强调:“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也。”因此,调和气血是脑病防治的核心环节。
二、脏腑关联:脑病防治的整体思维
中医理论中,脑的功能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尤其依赖肾、肝、脾三脏的协同作用。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精充足则髓海充盈,思维敏捷;若肾精亏虚,髓海不足,易导致健忘、痴呆,这与现代医学中神经退行性病变的病理过程有相似之处。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气郁结,不仅会引发头痛、失眠,还可能因气滞血瘀诱发中风。临床观察发现,长期情绪压抑、易怒人群的脑血管病发病率显著升高,印证了“怒则气上,血菀于上”的经典论述。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气血生成不足,脑窍失养,会出现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这与慢性疲劳综合征或贫血导致的脑功能下降高度吻合。
基于脏腑关联理论,中医防治脑病从不局限于“治脑”,而是通过补肾填精、疏肝理气、健脾益气等方法,从根源上改善脑的功能状态。如清代名医叶天士治疗老年痴呆时,常用熟地、枸杞补肾填髓,配合党参、白术健脾益气,体现了“不治脑而脑自安”的整体思维。
三、防治策略:从生活调摄到辨证施治
中医防治脑病遵循“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原则,将日常调摄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在预防阶段,强调“起居有常、饮食有节、情志调畅”:早睡早起以养肾精,避免熬夜耗伤气血;饮食上推崇“五谷为养”,适量食用核桃、黑芝麻等具有补肾填髓作用的食物;通过冥想、太极拳等方式调节情绪,防止肝气郁结。对于已出现脑病症状的人群,中医采用辨证施治:气血亏虚者,用八珍汤益气养血;气滞血瘀者,以补阳还五汤活血化瘀,该方剂在现代临床中已被证实能改善脑循环,降低中风复发率;肾精不足者,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补肾填髓,实验研究显示其有效成分可保护神经细胞,延缓认知功能衰退。
此外,中医外治法如针灸、推拿在脑病康复中具有独特优势。针刺百会、风池等穴位可改善脑部血流,缓解头痛、头晕;艾灸关元、气海能温通气血,增强体质;头部推拿通过刺激头皮经络,促进脑窍通畅,对失眠、记忆力减退有显著疗效。
四、现代价值:传统智慧与科学的融合
随着现代医学对脑功能研究的深入,中医脑病防治理论不断得到科学验证。研究发现,补肾填精类中药可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延缓神经元老化;活血化瘀方剂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微循环;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激活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神经活动。这些发现为中医脑病防治提供了现代科学依据。
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中医“整体观”与“辨证施治”的优势愈发凸显。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易诱发脑病的慢性疾病,中医通过调理体质、改善代谢,从源头降低发病风险;对于脑卒中后遗症患者,采用针灸结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上工治未病”,中医脑病防治的核心,正是通过维护气血调和与脏腑平衡,让脑窍始终保持通明之态。
总之,从气血调和到脑窍通明,中医对脑病的认知与防治,始终贯穿着“人与天地相应,人与万物一体”的智慧。在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这种重视整体、强调预防的思维方式,为解决日益复杂的脑病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也为实现“健康大脑”的目标开辟了独特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