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医聊
  河南医聊
失眠多梦根源在脑?中医安神养脑的千年智慧
发布时间:2024-09-01    阅读:34次
来源:本站 作者:都亚楠

都亚楠 开封市中医院脑病科

“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好不容易睡着又梦多易醒”——这是很多人被失眠困扰的常态。现代医学多将失眠归因于大脑神经兴奋与抑制失衡,而中医对睡眠的认知更为深远。在中医理论中,失眠多梦虽与脑相关,却并非单纯“脑的问题”,而是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神不安舍”的结果。数千年来,中医积累了一套“安神养脑”的完整体系,从根源上调理睡眠。

一、失眠多梦,不只是“脑疲劳”

中医认为,“脑为元神之府”,是精神意识活动的中枢,但“神”的安宁依赖全身脏腑的协同作用。《黄帝内经》记载“人卧则血归于肝”“心藏神,脾藏意,肾藏志”,说明睡眠是脏腑功能协调的体现,失眠多梦往往是以下问题的信号:

心神不宁:心主血脉,若思虑过度、心血不足,“神”失去血液濡养,就会躁动不安,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惊,常伴心慌、健忘。

肝火扰神:情绪压抑或愤怒会导致肝气郁结、化火上扰,出现失眠、多梦(多为紧张焦虑的梦境),还伴有口干口苦、头晕头痛。

脾胃失和:“胃不和则卧不安”,暴饮暴食或消化不良会让脾胃负担过重,浊气上冲干扰心神,表现为睡前腹胀、夜梦杂乱,甚至梦中惊醒。

肾精亏虚:肾主藏精,精能化血养神,若肾精不足,脑髓失养,会出现失眠、多梦(多为模糊混乱的梦境),伴腰膝酸软、记忆力下降。

可见,中医眼中的失眠多梦,是全身脏腑功能失调在睡眠上的反映,调理需从整体入手,而非单纯“健脑”。

二、千年名方:针对不同根源的安神智慧

中医治疗失眠多梦,遵循“辨证施治”原则,根据不同病因选用经典方剂,实现“安神”与“养脑”的双重效果:

心血不足型:适用于长期熬夜、思虑过度者,表现为失眠、多梦(多为琐碎梦境)、面色苍白、乏力。代表方剂为归脾汤,由黄芪、当归、龙眼肉等组成,通过补气养血让“神”有所依附。现代研究发现,归脾汤能调节中枢神经递质,改善大脑血液循环,临床有效率达85%以上。若伴心悸明显,可加龙骨、牡蛎重镇安神。

肝火扰心型:针对情绪暴躁、压力大者,失眠伴多梦(多为争吵、奔跑等紧张梦境)、口苦、目赤。常用龙胆泻肝汤,以龙胆草、黄芩清泻肝火,栀子、泽泻引导湿热从下焦排出,肝火平息则神自安宁。症状较轻者,可用菊花10g、决明子15g煮水代茶,配合睡前按摩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间),疏泄肝火。

脾胃不和型:适合消化不良、睡前腹胀者,失眠多表现为入睡浅、梦中翻身多,伴恶心、舌苔厚腻。保和丸是常用方剂,由山楂、神曲、半夏等组成,通过消食和胃减少浊气上扰。日常可在晚餐后吃1-2片生姜,或用陈皮10g煮水喝,促进脾胃运化,避免“胃不和”引发的失眠。

心肾不交型:多见于中老年人或长期劳累者,失眠伴多梦(多为荒诞梦境)、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代表方剂为天王补心丹合交泰丸,前者以生地、麦冬滋阴养神,后者用黄连、肉桂交通心肾,让“心火下降、肾水上承”,恢复阴阳平衡。睡前用温水泡脚15分钟,加少量艾叶,可辅助引火归元。

三、日常养脑安神:简单易行的中医技巧

除药物治疗外,中医还有许多融入生活的安神方法,长期坚持能改善睡眠质量:

穴位按摩:每晚睡前按揉神门穴(手腕内侧横纹凹陷处)和三阴交(内踝上3寸),每个穴位3-5分钟,通过刺激经络调节脏腑功能,帮助入睡。

呼吸调神:采用“腹式呼吸法”,睡前仰卧,双手放于腹部,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收紧,缓慢重复10-15次,通过调整呼吸让心神安定,降低大脑兴奋性。

食疗辅助:心血不足者可吃莲子百合粥(莲子15g、百合20g、粳米50g);脾胃不和者喝山药小米粥;心肾不交者用枸杞15g、酸枣仁10g煮水,加少量蜂蜜调味。

起居有常:中医强调“天人相应”,建议亥时(21-23点)入睡,此时三焦经当令,是养脑安神的最佳时段;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屏幕,避免蓝光刺激大脑兴奋。

中医看待失眠多梦,从不将其视为孤立的“脑功能异常”,而是通过调理全身脏腑,让“神”回归安宁,让脑得到充分休养。这些传承千年的智慧告诉我们:好睡眠的关键,在于让身体各系统和谐运转——当心神安定、肝火平息、脾胃调和、肾精充足时,优质睡眠自然会来。


  • 电话:0371-65749110  手机:15890150570

    邮箱: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花路18号河南广播电视台

  • 微信

    公众号

    微信
    抖音

    抖音

    抖音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博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保存图片,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河南法治频道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