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医聊
  河南医聊
脑中风后遗症的中医康复:针灸、中药与食疗的综合调理
发布时间:2023-10-14    阅读:33次
来源:本站 作者:都亚楠

都亚楠 开封市中医院脑病科

脑中风,中医称“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致的一种急性病症。发病后,约70%-80%的患者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歪斜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中医在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中积累了数千年经验,通过针灸、中药与食疗的综合调理,能有效改善症状、促进功能恢复。

一、针灸: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激发经络气血运行,是中风后遗症康复的核心手段之一。其作用机制在于“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尤其适用于肢体偏瘫、麻木、言语障碍等问题。

肢体功能障碍:常选取肩髃、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对于偏瘫侧肢体,采用“以针代动”的思路,通过针刺促进神经传导,配合电针刺激可增强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萎缩。临床数据显示,坚持针灸治疗3个月以上的患者,肢体肌力改善率可达60%以上。

言语不利:针对说话含糊、吞咽困难等问题,多选用廉泉、通里、风池等穴位。针刺廉泉时配合吞咽动作训练,能有效改善咽喉部肌肉协调能力,部分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可恢复基本交流能力。

面瘫与头晕:口眼歪斜者常取地仓、颊车、攒竹等面部穴位,采用浅刺轻捻法;头晕头痛则加百会、太冲,通过平肝潜阳缓解症状。

针灸治疗需循序渐进,急性期后即可介入,初期每日1次,稳定后可改为隔日1次,同时配合肢体被动活动,效果更佳。

二、中药:辨证施治,固本培元

中医认为,中风后遗症的根本在于“气虚血瘀、肝肾亏虚”,治疗需根据患者体质辨证用药,兼顾“祛邪”与“扶正”。

气虚血瘀证:最为常见,表现为肢体无力、面色苍白、舌有瘀斑。代表方剂为补阳还五汤,由黄芪、当归、地龙等组成,重用黄芪(30-60g)补气行血,地龙通络,适用于偏瘫恢复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该方能改善脑循环,促进神经细胞修复。

肝肾阴虚证:多见于老年患者,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常用镇肝熄风汤加减,以白芍、牛膝、龟板等滋阴潜阳,防止病情复发。

痰浊阻络证:表现为肢体沉重、言语不清、舌苔厚腻。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通络,配合胆南星、石菖蒲增强开窍之力。

中药治疗需长期坚持,通常以1个月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需忌生冷油腻,同时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确保用药安全。

三、食疗:药食同源,辅助康复

食疗作为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延伸,通过日常饮食调理体质,为康复提供基础支持。中风后遗症患者的饮食原则为“低盐低脂、益气活血、营养均衡”,以下为常用食疗方:

黄芪粥:取黄芪30g煎水取汁,加入粳米50g煮粥,每日1次。适用于气虚乏力者,可增强免疫力,促进肢体力量恢复。

山楂饮:山楂15g、丹参10g煮水代茶,具有活血化瘀之效,适合血脂偏高、肢体麻木者。

山药枸杞汤:山药20g、枸杞15g、瘦肉50g炖汤,每周2-3次,能滋补肝肾,改善头晕乏力症状。

芹菜炒木耳:芹菜200g、木耳50g清炒,可降脂降压,预防中风复发。

需注意,食疗需与体质匹配,如痰湿重者应少用肥甘厚味,阴虚者忌辛辣燥热食物。同时,戒烟限酒、控制盐分摄入(每日不超过5g),对预防二次中风至关重要。

四、综合调理的协同作用

中医康复的关键在于“针灸通经络、中药调脏腑、食疗养气血”的协同配合。临床实践表明,采用综合疗法的患者,其生活自理能力恢复速度比单一疗法快30%左右。例如,一位左侧偏瘫患者,在针灸改善肢体活动度的同时,服用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日常食用黄芪粥和山楂饮,3个月后可独立行走,基本恢复生活自理。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康复需与西医常规治疗(如降压、降糖、抗血小板药物)相结合,不可替代。康复过程中应定期复查,根据病情调整方案,同时鼓励患者保持积极心态,配合功能锻炼,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是一场“持久战”,中医通过整体调理为患者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路径。只要坚持综合治疗、科学养护,多数患者都能逐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重归正常生活。


  下一篇:没有了!
  • 电话:0371-65749110  手机:15890150570

    邮箱: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花路18号河南广播电视台

  • 微信

    公众号

    微信
    抖音

    抖音

    抖音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博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保存图片,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河南法治频道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