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医聊
  河南医聊
宣肺化痰防疫病:中医呼吸道调护指南
发布时间:2025-10-10    阅读:7次
来源:本站 作者:吴枚钰

吴枚钰 商丘市立医院中医科

呼吸道疫病(如流感、新冠等)在中医理论中多归属 “时行感冒”“温病”“疫毒” 范畴,其发病与 “外邪侵袭、肺失宣降、痰浊内阻” 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肺为 “华盖之脏”,主司呼吸、外合皮毛,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当风寒、风热、疫毒等外邪侵袭人体时,首先犯肺,导致肺气宣降失常 —— 宣发无力则津液停滞成痰,肃降失司则气道不畅,进而出现咳嗽、咳痰、咽痛、胸闷等症状。因此,“宣肺化痰” 成为中医预防与调理呼吸道疫病的核心思路,通过疏通气道、清除痰浊、增强肺卫功能,可有效抵御外邪、降低发病风险。

一、中医对呼吸道疫病的核心认知

(一)外邪侵袭为诱因,疫毒特性需警惕

呼吸道疫病的致病因素以 “风邪” 为先导,常兼夹寒、热、湿、毒等邪气侵袭人体。其中,“疫毒” 邪气具有传染性强、发病急、传变快的特点,易通过口鼻飞沫传播,侵袭肺系。如风寒疫毒侵袭,易致肺气闭塞,出现恶寒发热、无汗、流清涕、咳白痰;风热疫毒侵袭,则易致肺受热灼,出现发热、咽喉肿痛、咳黄痰、口干等症状。此外,若湿邪与疫毒交织,还会导致病情迁延,出现咳嗽痰多、胸闷乏力等 “湿毒蕴肺” 表现。

(二)肺脾虚弱为根本,痰浊内阻是关键

中医强调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呼吸道疫病的易感人群多存在 “肺脾虚弱” 的体质基础:肺气虚则卫外不固,外邪易突破皮毛侵袭肺脏;脾气虚则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聚而成痰,形成 “脾虚生痰、痰贮于肺” 的病理循环。当外邪与痰浊相互胶结,阻塞气道,便会加重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甚至导致病情进展。因此,调护呼吸道疫病需兼顾 “祛邪”(宣肺化痰、清热解毒)与 “扶正”(补肺健脾、增强正气)。

二、宣肺化痰的核心调护方法

(一)中药调理:辨证选方,疏通气道

根据呼吸道疫病的不同证型,中医通过中药宣肺、化痰、解毒,恢复肺的宣降功能,常见证型及调理方案如下:

1. 风寒袭肺证: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咳白稀痰、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常用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防风、紫苏叶、杏仁、桔梗、前胡)。其中,荆芥、防风驱散风寒,杏仁、桔梗宣肺止咳,前胡降气化痰,适用于风寒初起、咳嗽痰少者。

2. 风热犯肺证: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咽喉肿痛、咳黄稠痰、口干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化痰。

常用方药:桑菊饮加减(桑叶、菊花、杏仁、桔梗、连翘、芦根、浙贝母)。桑叶、菊花清热解表,连翘清热解毒,杏仁、桔梗宣肺利咽,浙贝母清热化痰,适用于风热咳嗽、咽痛明显者。

3. 痰热壅肺证:表现为咳嗽剧烈、痰多黄稠、胸闷气喘、口渴喜饮、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常用方药: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芦根、苇茎、冬瓜仁、桃仁)。麻黄宣肺平喘,生石膏清热泻火,芦根、苇茎清泻肺热,冬瓜仁、桃仁化痰散结,适用于痰热较重、咳喘明显者。

(二)穴位保健:按摩艾灸,通利肺气

通过按摩或艾灸特定穴位,可刺激经络气血运行,起到宣肺化痰、疏风解表的作用,适合日常预防与轻症调理:

1. 列缺穴:位于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 1.5 寸(约两横指)。

功效:疏风解表、宣肺止咳。

操作: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 1-2 分钟,每日 2 次,可缓解咳嗽、咽痛、鼻塞。

2. 膻中穴:位于胸部正中线,两乳头连线中点,平第 4 肋间隙。

功效:宽胸理气、化痰止咳。

操作:用手掌顺时针按揉,每次 2-3 分钟,或用艾条温和灸 10-15 分钟(无明火烫伤风险),可改善胸闷、痰多、气喘。

3. 肺俞穴:位于背部第 3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约两横指,与肩胛骨内侧缘平齐)。

功效:宣肺理气、调理肺气。

操作:他人协助用拇指按揉,或用掌根拍打(力度适中),每次 1-2 分钟,每日 1 次,可增强肺卫功能,预防外邪侵袭。

三、日常呼吸道调护策略

(一)饮食调护:食养肺脾,忌生痰食物

饮食调理需遵循 “润肺化痰、健脾祛湿” 原则,通过食物增强肺脾功能,减少痰浊生成:

1. 推荐食物

◦ 润肺化痰类:雪梨(生吃或煮梨水,可加川贝母粉 3g,增强化痰效果)、百合(与莲子、银耳同煮成羹,滋阴润肺)、白萝卜(煮水或凉拌,理气化痰,“冬吃萝卜夏吃姜”,适合痰湿体质);

◦ 健脾益气类:山药(蒸食或煮粥,补肺健脾)、南瓜(熬粥或蒸食,健脾祛湿)、莲子(与小米同煮,健脾止泻,减少水湿生痰)。

1. 禁忌食物

◦ 忌生冷寒凉食物(如冰饮、凉菜、西瓜),以免损伤脾阳,加重水湿生痰;

◦ 忌油腻辛辣食物(如肥肉、炸鸡、辣椒),以免助湿生热,导致痰热壅肺;

◦ 忌甜腻食物(如蛋糕、糖果),甜食易助湿,加重痰液黏稠,影响气道通畅。

(二)起居与环境调护:护肺避邪,保持气道通畅

1. 规律作息,养肺护气:中医认为 “肺主气,司呼吸”,充足睡眠可帮助肺气恢复。建议每晚 23 点前入睡,避免熬夜耗伤肺气;晨起可开窗通风 15-20 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疫毒滋生。

2. 注意保暖,避免风寒:肺外合皮毛,受凉易致肺气闭塞。季节交替或气温下降时,及时添加衣物,尤其注意颈部、背部保暖(可戴围巾、穿马甲),避免风寒直袭肺脏。

3. 改善环境湿度:干燥环境易损伤肺津,导致咽喉干痛、痰液黏稠。室内可使用加湿器(湿度保持在 50%60%),或放置一盆清水,也可每日用温水漱口、湿润鼻腔,保持呼吸道湿润。

(三)运动与呼吸调护:练气宣肺,增强肺功能

适度运动可促进肺气宣发,增强肺卫功能,但需避免剧烈运动耗伤肺气:

1. 呼吸操练习

◦ 腹式呼吸:仰卧或坐姿,双手放在腹部,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收缩,每次 5-10 分钟,每日 2 次,可增强肺活量,改善肺通气;

◦ 缩唇呼吸:用鼻子缓慢吸气,再用嘴唇缩成口哨状缓慢呼气(吸气与呼气时间比 1:2),可减少气道阻力,帮助痰液排出。

1. 温和运动推荐: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温和运动,每次 20-30 分钟,每周 3-5 次。运动时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大汗淋漓(汗出过多易致肺气虚弱,外邪易侵)。

四、调护注意事项

1. 辨证调护,避免盲目:呼吸道疫病证型不同,调护方法需区分 —— 风寒证者忌用寒凉食物(如雪梨、苦瓜),风热证者忌用温补食物(如羊肉、桂圆),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根据体质调整方案。

2. 及时就医,勿延误病情:若出现持续高热(超过 3 天)、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痰中带血等症状,需立即就医,不可单纯依赖日常调护,避免病情进展。

3. 特殊人群需谨慎:老人、儿童、孕妇及慢性病患者(如哮喘、慢阻肺),呼吸道功能较弱,调护时需更温和(如艾灸时间缩短、运动强度降低),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4. 结合防疫措施:中医调护需配合现代防疫手段,如外出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减少疫毒接触风险,形成 “内外兼护” 的防疫体系。

五、结语

中医呼吸道调护以 “宣肺化痰、扶正祛邪” 为核心,通过中药调理、穴位保健、饮食起居干预,既能清除呼吸道痰浊、疏通气道,又能增强肺脾功能、提升正气,从根本上降低呼吸道疫病的发病风险。日常调护需长期坚持,尤其在疫病高发季节,更应注重肺脏养护,做到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为呼吸道健康筑起坚实屏障。


  • 电话:0371-65749110  手机:15890150570

    邮箱: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花路18号河南广播电视台

  • 微信

    公众号

    微信
    抖音

    抖音

    抖音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博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保存图片,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河南法治频道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