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付仓 濮阳市妇幼保健院手术室
当 120 急救车的警笛声划破夜空,医院急诊大厅的灯光骤然亮起 —— 这是脑梗死救治的 “战场”,而无影灯下的医护团队,正以分秒必争的速度与死神博弈,用专业与默契为患者筑起生命防线。从接诊到溶栓,从监测到康复,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 “与时间赛跑” 的坚守。
“患者男性,62 岁,突发左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发病仅 1 小时!” 急救车抵达前,急诊护士已通过电台收到患者信息,提前备好平车、吸氧设备与生命体征监测仪。车门打开的瞬间,医护人员立即围拢:“大爷,能抬抬右手吗?”“现在感觉头晕吗?” 一边快速评估症状,一边将患者送往卒中诊室,同时联系影像科准备 CT 检查 —— 这是医院 “卒中绿色通道” 的标准流程,从患者入院到完成首份评估,全程不超过 10 分钟。
此时,医生已同步调取患者既往病史:“有高血压病史 5 年,规律服药,无出血性疾病史。” 简单几句交流,却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争取了关键时间。无影灯尚未开启,但 “抢时间” 的战役已悄然打响。
CT 检查室内,机器飞速运转,影像科医生紧盯屏幕:“颅内未见出血灶,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可见低密度影,符合急性脑梗死表现,缺血半暗带范围较大!” 这一结论至关重要 —— 排除脑出血是静脉溶栓的前提,而缺血半暗带的评估,直接决定患者是否符合延长时间窗的治疗条件。
5 分钟后,影像报告通过系统同步至卒中诊室。主治医生结合患者发病时间(1 小时 20 分钟)、影像结果与生命体征(血压 145/90mmHg,心率 78 次 / 分),迅速做出判断:“符合静脉溶栓指征,无禁忌证,立即准备 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护士随即核对药物剂量,为静脉穿刺做准备,无影灯下的操作台,开始摆放治疗所需的器械与药品。
“大爷,我们现在要给您输一种能打通血管的药,可能会有点胀痛,您别紧张。” 护士轻声安抚患者,同时将针头精准刺入患者前臂静脉,rtPA 溶液缓缓滴入血管。此时,医生紧盯着监护仪上的血压与心率变化,每 5 分钟记录一次数据 —— 溶栓过程中,需严防出血风险,任何血压波动都可能影响治疗安全。
“滴注已完成 30%,患者无头痛、呕吐,血压 138/85mmHg。” 护士的汇报声与仪器的滴答声交织,无影灯的光线聚焦在输液管上,也照亮了医护人员专注的眼神。对他们而言,这不仅是一次药物注射,更是在为患者争夺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 —— 数据显示,规范溶栓后,近 40% 的患者可显著改善症状,甚至恢复正常生活。
溶栓结束后,患者被转入神经内科监护病房,无影灯虽已关闭,但守护并未停止。护士每小时为患者评估肢体肌力:“现在能握住我的手吗?比刚才有力多了!” 医生则通过复查头颅 CT,确认无出血并发症,并调整抗血小板药物剂量。
凌晨 3 点,患者突然出现轻微头痛,值班医生立即赶到床旁:“测血压 150/95mmHg,先给予降压药,半小时后复评。” 经过及时处理,患者症状逐渐缓解。这样的突发情况在术后 24 小时内并不少见,医护团队的随时待命,正是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确保患者平稳度过关键期。
从急诊到监护室,从无影灯下的精准操作到病房里的细致观察,脑梗死救治的每一步,都是医护人员用专业与责任编织的生命守护网。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每一个与时间赛跑的瞬间,诠释着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