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付仓 濮阳市妇幼保健院手术室
在无影灯照亮的手术台上,除了医生精准的操作、护士默契的配合,还有一项看似平凡却关乎生命安全的关键环节 —— 手术器械清点。它并非简单的 “数数”,而是一套经过数十年临床验证的标准化流程,每一个数字、每一次核对,都在为患者筑牢术后安全的 “防火墙”。
手术器械清点遵循严格的 “三人四次” 原则,这是避免器械遗留在患者体内的核心保障。“三人” 指巡回护士(负责统筹协调)、器械护士(负责器械传递与管理)、手术医生(最终确认);“五次” 则对应四个关键时间节点:
1. 术前清点:手术开始前 30 分钟,器械护士与巡回护士共同核对器械、敷料、缝针等物品的数量、规格,逐一登记在清点单上,确保与手术所需清单完全一致;
2. 术中追加清点:若手术中需临时添加器械或敷料,添加后立即双人核对,更新清点记录,防止新增物品 “无迹可寻”;
3. 关体腔前清点:在缝合肌肉、腹膜等体腔前,三人共同核对所有物品,确认数量与术前一致,这是防止器械遗留的 “第一道关键关卡”;
4. 关体腔后清点:体腔完全缝合后,再次双人核对,确保无任何物品遗漏在皮下或组织间隙,双重保险杜绝风险。
5. 缝合皮肤后:缝合皮肤后,聚焦高风险物品、闭环记录、紧急预案,将 “器械遗留” 的风险降至最低。
器械清点远不止 “报数”,更藏着精细的操作技巧。以常用的手术器械为例:
• “看摸查” 三步确认:清点止血钳时,不仅要看数量,还要摸钳齿是否完整、锁扣是否灵活;清点纱布时,需展开检查是否有破损,边角是否有缝线残留,避免小块纱布碎片遗留;
• “分类记” 提高效率:器械护士会按使用顺序将器械分类摆放,如切割类(手术刀、剪刀)、夹持类(止血钳、镊子)、缝合类(缝针、持针器),每类单独清点后再汇总,减少漏数概率;
• 特殊标识辅助核对:部分器械会标注独特编号,如骨科手术的钢板、螺钉,清点时需同时核对编号与数量;纱布、棉垫则印有 X 光显影线,即便发生遗漏,也能通过术后 X 光快速定位。
面对大型手术或突发情况,清点流程会根据实际调整,却始终坚守 “零差错” 底线:
• 长时间手术:若手术持续 6 小时以上,每 2 小时会增加一次中途清点,避免因人员疲劳导致注意力下降;
• 紧急抢救手术:如脑外伤、大出血等急症手术,虽需争分夺秒,但仍会在关键节点(如止血后、关腹前)快速完成核心器械清点,必要时由第二名巡回护士协助核对,确保速度与 accuracy 兼顾;
• 异物疑似遗漏:若清点时发现数量不符,立即暂停手术,手术医生与护士共同在手术区域查找,同时调取术前器械清单、术中使用记录,必要时通过 B 超、X 光辅助检查,直至确认所有物品齐全,方可继续手术。
器械清点的成功,离不开医护团队的高度配合。器械护士熟悉每一件器械的用途与数量,巡回护士精准记录每一次核对结果,手术医生则在关键环节主动参与确认 —— 这种默契并非天生,而是通过日常培训、模拟演练逐步形成。每一次清脆的 “清点完毕,数量正确”,都是团队对患者生命安全的郑重承诺。
看似枯燥的数字核对,实则是手术安全的 “最后一道防线”。正是这份对细节的执着、对流程的坚守,让手术器械清点成为无影灯下最动人的 “奥秘”,默默守护着每一台手术的成功、每一个生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