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枚钰 商丘市立医院中医科
HIV 感染后,病毒长期耗伤人体正气,加之抗病毒药物副作用、情绪压力等因素,易导致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紊乱,形成特定中医体质。中医体质学说将人体分为 9 种基本类型,其中 HIV 感染者以气虚体质、阴虚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最为常见,且常多体质兼夹。通过辨证调理改善体质,可增强免疫力、减轻药物副作用、提升生活质量,为 HIV 感染的综合管理提供重要支持。
气虚体质是 HIV 感染者最核心的体质类型,贯穿感染全程。中医认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HIV 作为 “疫毒” 之邪,侵入人体后首先耗伤肺脾之气 —— 肺主气司呼吸,为 “卫气之源”,肺气受损则抵抗力下降,易反复感冒、咳嗽;脾为 “气血生化之源”,HIV 病毒及药物均可能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导致气血生成不足,出现脾气虚。
典型表现:精神疲惫、少气懒言、易出汗(稍活动即汗出)、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弱。此类体质在感染初期(急性期后)及长期服药者中尤为常见,若不及时调理,易进一步发展为阳虚或气血两虚。
HIV 病毒属 “温热毒邪”,长期羁留体内易 “耗伤阴液”;同时,部分抗病毒药物(如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可能加重肝脏代谢负担,间接耗伤肝肾之阴;此外,感染者若长期情绪焦虑、熬夜,也会导致 “阴虚火旺”。中医认为 “阴虚则内热”,阴液不足则无法濡养脏腑、制衡阳气,进而出现虚热症状。
典型表现:口干咽燥(夜间更明显)、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夜间睡时出汗,醒后汗止)、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阴虚体质多见于感染中期、长期发热或合并口腔念珠菌感染(中医属 “鹅口疮”,与阴虚火旺相关)的患者,若长期不调,可能引发肝肾阴虚,加重脏腑损伤。
HIV 感染者若长期饮食油腻辛辣、饮酒,或因脾胃虚弱导致 “水湿内停”,湿邪郁久化热,便形成 “湿热体质”;此外,部分患者合并皮肤感染(如带状疱疹、毛囊炎)、肠道感染(如腹泻伴黏液),也与湿热内蕴相关。中医认为 “湿热黏滞”,易阻滞气机,影响脏腑功能,尤其易损伤脾胃与肝胆。
典型表现:口苦口黏、腹胀、大便黏滞不爽(排便不畅,粪便黏马桶)、皮肤油腻、易长痤疮或湿疹、舌苔黄腻、脉滑数。此类体质在合并代谢综合征(如高脂血症、脂肪肝)的 HIV 感染者中更为常见,湿热长期滞留还可能加重肝脏损伤,影响抗病毒药物疗效。
HIV 感染长期不愈,易导致 “久病入络”—— 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行,形成 “气虚血瘀”;阴虚则血行不畅(“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阴虚内热也可能间接影响血运);此外,部分患者合并血管病变(如药物相关的周围神经病变)、皮肤瘀斑,均与血瘀相关。瘀血内阻会进一步加重脏腑供血不足,形成 “瘀阻 - 气虚 - 更瘀” 的恶性循环。
典型表现:面色晦暗、口唇青紫、肢体麻木或疼痛(如手脚刺痛,与周围神经病变相关)、皮肤易出现瘀斑、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此类体质多见于感染后期、合并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的患者,瘀血内阻还可能影响免疫细胞活性,降低机体对病毒的控制能力。
中医调理 HIV 感染者体质遵循 “辨证施调” 原则,结合 “食疗、中药、生活方式干预” 综合进行,需避免 “千人一方”,同时兼顾与抗病毒药物的兼容性(调理前需咨询主治医生,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以 “补气健脾” 为主,推荐食材:黄芪(可泡水代茶,每次 10~15g,或与鸡肉同炖)、党参(10g,与大米同煮成粥)、山药(可蒸食或煮粥,健脾兼补肾)、莲子(15g,与百合同煮,益气安神)。避免生冷食物(如冰饮、凉菜),以免损伤脾阳,加重气虚。
• 常用中药: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经典方剂 “四君子汤” 加减,健脾益气),若伴肺气虚(易感冒),可加防风、炙甘草(即 “玉屏风散”,固表止汗);
• 非药物:艾灸足三里(位于膝盖下 3 寸,胫骨外侧 1 横指处)、气海穴(位于肚脐下 1.5 寸),每次艾灸 15-20 分钟,每周 2-3 次,可增强脾胃功能、提升正气。
以 “滋阴清热” 为主,推荐食材:麦冬(10g,泡水代茶,滋阴润燥)、玉竹(15g,与银耳同煮成羹)、百合(20g,与莲子、小米同煮)、梨(生吃或煮水,润肺生津)。避免辛辣、油炸食物(如辣椒、炸鸡)及烟酒,以免加重内热耗阴。
• 常用中药:生地、麦冬、玄参(经典方剂 “增液汤”,滋阴生津),若伴失眠多梦,可加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若手足心热明显,可加知母、黄柏(清热降火);
• 非药物:按摩太溪穴(位于脚踝内侧,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三阴交穴(位于内踝尖上 3 寸,胫骨内侧缘),每次按揉 3-5 分钟,每日 1 次,可滋养肝肾之阴。
以 “清热利湿” 为主,推荐食材:茯苓(15g,与薏米同煮成粥,健脾利湿)、赤小豆(20g,与冬瓜同煮,清热利水)、蒲公英(10g,泡水代茶,清热解毒,需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绿豆(煮汤或煮粥,清热解暑)。避免油腻、甜腻食物(如肥肉、蛋糕)及酒精,以免加重湿热。
• 常用中药:茵陈、栀子、茯苓(经典方剂 “茵陈蒿汤” 加减,清热利湿),若伴腹胀、食欲不振,可加陈皮、砂仁(理气和胃);
• 非药物:适当运动(如快走、慢跑,每次 30 分钟,每周 3-5 次),通过出汗促进湿热排出,但需避免大汗淋漓(以免耗气伤阴)。
以 “活血化瘀” 为主,推荐食材:山楂(15g,泡水或煮粥,活血化瘀兼消食)、桃仁(10g,与大米同煮,需注意用量,避免过量伤正)、玫瑰花(5g,泡水代茶,行气活血,疏肝解郁)、当归(5g,与羊肉同炖,活血兼补血)。避免生冷食物,以免影响血行。
• 常用中药:丹参、川芎、红花(经典方剂 “桃红四物汤” 加减,活血化瘀兼补血),若伴气虚,可加黄芪(益气活血);若肢体麻木疼痛,可加鸡血藤、地龙(通络止痛);
• 非药物:按摩血海穴(位于膝盖内侧,髌骨内上缘上 2 寸)、合谷穴(位于手背,第 2 掌骨桡侧中点处),每次按揉 3 分钟,每日 1 次,可促进气血运行。
1. 辨证为先,避免盲目调理:HIV 感染者常多体质兼夹(如 “气虚兼湿热”“阴虚兼血瘀”),需由专业中医师辨证后制定方案,避免自行服用补益类中药(如阴虚者误服人参,可能加重内热);
2. 兼顾药物兼容性:调理前需告知中医师正在服用的抗病毒药物,避免中药与西药相互作用(如丹参可能影响抗凝血药物效果,需谨慎使用);
3. 长期坚持,循序渐进:体质调理非短期见效,需结合饮食、运动、情绪管理长期坚持(如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持心情舒畅),同时定期复查免疫功能(如 CD4+T 细胞计数),根据身体变化调整方案;
4. 重视预防,减少诱因:避免过度劳累、受凉、饮食不节等诱发因素,尤其在流感季节,气虚体质者需注意保暖,湿热体质者需控制饮食,从源头减少体质失衡的风险。
HIV 感染者的体质调理是 “扶正祛邪” 的重要环节,通过改善气虚、阴虚、湿热、血瘀等常见体质,可增强机体正气、减轻病毒及药物对身体的损伤,进而提升免疫功能与生活质量。中医调理的核心在于 “个体化” 与 “整体观”,需结合感染者的具体病情、用药情况及生活习惯综合干预,同时与现代医学抗病毒治疗相结合,形成 “中西医协同” 的管理模式,为 HIV 感染者的长期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