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医聊
  河南医聊
中医视角下的乙肝治疗与调养策略
发布时间:2025-05-05    阅读:8次
来源:本站 作者:吴枚钰

吴枚钰 商丘市立医院中医科

乙肝作为临床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归属 “胁痛”“黄疸”“积聚”“疫毒” 等范畴。中医认为,乙肝的发病与 “湿热疫毒” 侵袭、正气亏虚、情志失调密切相关,其核心病机为 “湿热瘀毒内蕴、肝脾肾功能失调”,且病程中常呈现 “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的特点。通过辨证施治与科学调养相结合,可有效改善乙肝患者的临床症状、保护肝功能、延缓病情进展,为乙肝的综合管理提供重要支撑。

一、中医对乙肝的核心病机认知

乙肝的发生发展是 “邪正相争” 的过程,其病机演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主要可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一)湿热疫毒侵袭,首犯肝脏

中医认为,乙肝病毒属 “湿热疫毒” 之邪,多通过口鼻、肌肤侵入人体,其性黏滞、易缠绵难愈。肝脏为 “刚脏”,主疏泄、藏血,湿热疫毒侵袭后,首先壅滞肝脏,导致肝气疏泄失常 —— 疏泄不及则气机阻滞,出现胁肋胀痛;疏泄太过则肝火上炎,引发口苦、烦躁。同时,湿热下注还可能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功能失常,出现腹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症状,形成 “肝脾同病” 的局面。

(二)正气亏虚为本,病程迁延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乙肝患者若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如劳累过度、饮食不节),或久病耗伤正气,易导致正气亏虚,无力抵御湿热疫毒,使病情迁延不愈。其中,脾气虚与肝阴虚最为常见:脾气虚则气血生化不足,无法濡养肝脏,且易致水湿内停,加重湿热;肝阴虚则肝体失养,疏泄功能进一步减弱,甚至出现 “阴虚火旺”,表现为手足心热、口干咽燥、失眠多梦等症状,形成 “正虚邪恋” 的恶性循环。

(三)瘀血内阻为标,病情加重

病程日久,湿热疫毒阻滞气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加之正气亏虚、无力推动血行,易导致瘀血内阻。瘀血停滞于肝络,会进一步加重肝脏损伤,出现胁肋刺痛(固定不移)、面色晦暗、肝脾肿大等症状,严重时可发展为 “积聚”(类似肝硬化)。此外,瘀血还会影响津液代谢,导致痰瘀互结,使病情更为复杂难治。

二、乙肝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乙肝遵循 “辨证施治、标本兼治” 的原则,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将乙肝分为不同证型,采用对应的治法与方药,常见证型及治疗如下:

(一)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解毒退黄

此证型多见于乙肝急性期或慢性乙肝活动期,患者常表现为口苦口黏、胁肋胀痛、腹胀、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黏滞不爽,或伴有皮肤、眼睛发黄(黄疸),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退黄。

常用方药:茵陈蒿汤加减(茵陈、栀子、大黄)。若湿热偏重(口苦明显、大便干结),可加龙胆草、黄芩增强清热之力;若湿偏重(腹胀、大便溏薄),可加茯苓、泽泻、薏苡仁健脾利湿;若伴有恶心呕吐,可加陈皮、半夏和胃降逆。此外,可配伍蒲公英、板蓝根等清热解毒药,增强对抗 “湿热疫毒” 的效果。

(二)肝郁脾虚证:疏肝理气,健脾益气

此证型多见于慢性乙肝稳定期,患者表现为胁肋胀痛(情绪波动时加重)、情绪抑郁、嗳气频作、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弦细。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益气。

常用方药:逍遥散加减(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若肝气郁结明显(胁痛剧烈、情绪抑郁),可加香附、郁金、佛手增强疏肝理气之力;若脾气虚明显(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可加黄芪、党参提升正气;若伴有腹胀,可加厚朴、枳壳理气消胀。

(三)肝肾阴虚证:滋养肝肾,凉血解毒

此证型多见于慢性乙肝后期或长期服用药物导致肝阴耗伤的患者,表现为胁肋隐痛(夜间加重)、口干咽燥、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失眠多梦、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凉血解毒。

常用方药:一贯煎加减(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若阴虚火旺明显(手足心热、潮热),可加知母、黄柏清热降火;若失眠多梦,可加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若伴有瘀血(胁肋刺痛),可加丹参、川芎活血化瘀。同时,可少量配伍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避免 “虚火与疫毒” 交织。

(四)瘀血阻络证: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此证型多见于慢性乙肝迁延日久、有肝纤维化倾向或早期肝硬化的患者,表现为胁肋刺痛(固定不移)、面色晦暗、肝脾肿大、皮肤瘀斑、女子月经不调(量少、色暗),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常用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五灵脂、香附、乌药)。若瘀血较重(肝脾肿大明显),可加三棱、莪术增强破血散结之力(需注意用量,避免损伤正气);若伴有气虚(神疲乏力),可加黄芪、党参益气活血;若伴有阴虚(口干咽燥),可加麦冬、玄参滋阴润燥,防止活血药耗伤阴液。

三、乙肝的中医日常调养策略

中医强调 “三分治,七分养”,科学的日常调养对乙肝患者的病情恢复至关重要,主要包括饮食调养、情志调节、起居调理、运动保健四方面:

(一)饮食调养:清淡健脾,忌伤肝食物

乙肝患者的饮食需遵循 “清淡、易消化、营养均衡” 的原则,重点保护脾胃功能,避免加重肝脏负担:

1. 推荐食物:多吃健脾益气、滋养肝脏的食物,如山药(蒸食或煮粥)、小米(健脾和胃)、薏苡仁(健脾利湿)、冬瓜(清热利湿)、菠菜(养血护肝)、苹果(滋阴润燥)等;若伴有黄疸,可适当食用茵陈煮水、绿豆汤等清热利湿的食物。

2. 禁忌食物:忌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蒜),以免助火伤肝;忌油腻、油炸食物(如肥肉、炸鸡),以免加重湿热、影响消化;严格禁酒,酒精需通过肝脏代谢,会直接损伤肝细胞,导致病情加重;忌生冷食物(如冰饮、凉菜),以免损伤脾阳,加重脾虚。

(二)情志调节:疏肝解郁,避免怒伤肝

中医认为 “怒伤肝”,情绪波动(尤其是愤怒、抑郁)会导致肝气郁结,加重乙肝患者的胁肋胀痛、情绪抑郁等症状,甚至影响肝功能。因此,乙肝患者需注重情志调节:

1. 学会释放压力,可通过听音乐、散步、与家人朋友沟通等方式缓解不良情绪;

2.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紧张,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3. 若情绪抑郁明显,可适当按摩太冲穴(位于足背,第 1、2 跖骨间凹陷处),每次按揉 3-5 分钟,每日 1 次,有助于疏肝解郁。

(三)起居调理:规律作息,避免劳累

“人卧则血归于肝”,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肝脏修复与气血恢复,过度劳累则会耗伤正气,加重病情。乙肝患者需注意:

1.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每晚保证 7-8 小时睡眠,尽量在 23 点前入睡(此时为肝脏排毒的关键时期);

2. 避免过度劳累,包括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急性期患者需卧床休息,稳定期患者可适当活动,但需避免久坐、久站或剧烈运动;

3.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因 “寒邪” 易损伤阳气,加重脾虚与肝气郁结。

(四)运动保健:适度运动,增强正气

适度运动可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正气,但乙肝患者需根据自身病情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与强度,避免过度运动耗伤正气:

1. 急性期或活动期患者(有黄疸、肝功能异常):以休息为主,避免运动,待病情稳定后再逐渐恢复活动;

2. 稳定期患者:可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每次运动 20-30 分钟,每周 3-5 次,以身体微微出汗、无疲劳感为宜;

3. 运动时需注意避免碰撞腹部(保护肝脏),若运动过程中出现胁肋不适、乏力等症状,需立即停止休息。

四、乙肝治疗与调养的注意事项

1. 辨证为先,避免盲目用药:乙肝证型复杂,且常多证型兼夹(如肝郁脾虚兼湿热),患者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避免自行服用 “保肝药” 或 “清热解毒药”(如阴虚患者误服苦寒药,会加重阴虚);

2. 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中医治疗可改善症状、保护肝功能,但乙肝患者需定期复查肝功能、乙肝病毒 DNA 等指标,若病毒复制活跃、肝功能明显异常,需在医生指导下结合西医抗病毒治疗(如核苷类似物、干扰素),避免单纯依赖中医延误病情;

3. 长期坚持,循序渐进:乙肝病程较长,治疗与调养需长期坚持,不可因症状缓解而擅自停药或放松调养(如恢复熬夜、饮酒),需定期复诊,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与调养方案;

4. 重视预防,防止传染:乙肝具有传染性,患者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物品,家人及密切接触者可接种乙肝疫苗,防止交叉感染。

五、结语

从中医视角来看,乙肝的治疗与调养需围绕 “清热利湿解毒、疏肝健脾益气、活血化瘀软坚” 的核心,结合患者的具体证型与病情阶段,实现 “辨证施治、标本兼治”。同时,通过科学的饮食、情志、起居与运动调养,可增强正气、抵御邪毒,延缓病情进展。需要注意的是,乙肝治疗需中西医结合、长期坚持,患者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才能更好地保护肝脏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 电话:0371-65749110  手机:15890150570

    邮箱: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花路18号河南广播电视台

  • 微信

    公众号

    微信
    抖音

    抖音

    抖音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博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保存图片,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河南法治频道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