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乐 许昌市妇幼保健院超声医学科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是婴幼儿常见的骨骼问题,若未及时发现和干预,可能导致宝宝步态异常、髋关节脱位,甚至成年后出现骨关节炎。小儿髋关节超声检查,正是早期排查DDH的“黄金手段”,但很多家长因不了解检查时机和意义,错过最佳干预窗口。
一、为什么要做小儿髋关节超声?揪出“隐形”的发育风险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涵盖髋关节不稳定、半脱位、完全脱位等一系列问题。DDH在新生儿期通常无明显症状,宝宝不会哭闹,家长难以通过肉眼观察发现异常,因此被称为“隐形问题”。但随着宝宝长大,可能出现腿纹不对称、双腿长度不一、学走路时步态异常等情况。此时再干预,不仅治疗难度增加,还可能影响宝宝终身运动功能。
小儿髋关节超声的核心作用,是通过高频声波清晰显示宝宝髋关节的软骨、股骨头、髋臼等结构,评估髋关节的稳定性和发育情况,在宝宝出生后早期发现DDH风险。
二、关键时间点:最佳检查期在“6个月内”,分阶段筛查更精准
DDH的治疗效果与干预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小,治疗越简单,效果越好;若超过1岁,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因此,髋关节超声检查有严格的时间窗口,家长需牢记以下两个关键阶段:
1.首次筛查:新生儿期(出生后4-6周)
这是最核心的筛查节点。此时宝宝髋关节软骨尚未骨化,超声能清晰显示髋臼的形态和股骨头的位置,即使是轻微的不稳定也能被发现。重点人群必查:臀位出生的宝宝、有DDH家族史的宝宝、腿纹不对称的宝宝、女孩,以及出生后有明显髋关节弹响的宝宝,无论有无症状,都必须进行超声检查。普通宝宝建议查:即使宝宝无上述高危因素,也建议在4-6周体检时进行髋关节超声筛查,尤其是部分“无症状型DDH”,仅能通过超声发现。
2.复查或二次筛查:3-6个月
若首次筛查结果正常,但宝宝存在高危因素,医生通常会建议在3-6个月时再次复查超声。这是因为部分宝宝的髋关节发育存在“动态变化”,早期可能看似正常,随着生长可能逐渐出现不稳定。此外,若首次筛查提示“髋关节不稳定”,也需在3-6个月复查,评估发育情况,判断是否需要干预。
三、检查前准备:做好3件事,让宝宝配合更顺利
小儿髋关节超声检查无需空腹,也无需憋尿,但宝宝的配合度直接影响检查准确性,家长可提前做好以下准备:
选择宝宝清醒且状态好的时段:尽量避开宝宝饥饿、困倦或烦躁时,此时宝宝情绪稳定,更易配合。
穿宽松易脱的衣物:给宝宝穿连体衣或分体衣,避免穿紧身裤或连体袜,检查时只需褪去下半身衣物,减少穿脱时间,避免宝宝受凉或哭闹。
准备安抚物品:若宝宝容易哭闹,可携带平时喜欢的玩具、安抚奶嘴或妈妈的衣物,检查时通过轻声哄逗、播放轻柔音乐等方式转移宝宝注意力,帮助宝宝放松。
此外,检查过程中医生会轻轻活动宝宝的腿部(如将双腿分开、旋转),观察髋关节的活动情况,家长无需担心这种操作会伤害宝宝,医生的动作会非常轻柔,且这种动态评估是判断髋关节稳定性的重要环节。
四、报告解读:重点看“髋关节类型”,无需过度焦虑
拿到超声报告后,家长无需紧盯复杂的专业术语,重点关注医生给出的“髋关节类型”,通常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Ⅰ型(正常):髋臼形态正常,股骨头完全位于髋臼内,稳定性好,无需特殊处理,后续按常规体检监测即可。
Ⅱ型(不稳定或轻度发育不良):髋臼发育稍差,或股骨头偶尔脱出髋臼但未完全脱位。这种情况多无需手术,医生可能建议“体位干预”,或佩戴简易支具,并在1-2个月后复查超声,观察发育情况。
Ⅲ型/Ⅳ型(半脱位或完全脱位):股骨头部分或完全脱出髋臼,需及时干预。此时医生会根据宝宝年龄制定治疗方案,越早治疗,恢复效果越好,多数宝宝经过规范治疗后,髋关节功能可恢复正常,不会影响后续行走。
总之,小儿髋关节超声不是“可有可无”的检查,而是守护宝宝骨骼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家长务必牢记“6个月内完成筛查”的关键时间点,尤其是高危宝宝,切勿因“宝宝看起来正常”“没听说过这个检查”而错过最佳时机。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才能让宝宝的“小髋关节”健康发育,为未来平稳行走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