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生才 开封一五五医院神经外科
颅脑损伤作为常见的急危重症,其病情进展迅猛,死亡率和致残率居高不下。临床研究表明,颅脑损伤发生后的第一个小时被称为 “黄金急救小时”,在此期间采取科学、高效的急救措施,能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残疾风险,为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时间。因此,掌握黄金一小时内的关键决策要点,对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颅脑损伤后,脑组织会迅速出现缺血、缺氧、水肿等病理改变,若不及时干预,将引发颅内压升高、脑疝等严重并发症,最终导致患者死亡或永久性神经功能损伤。从病理生理机制来看,损伤发生后的 60 分钟内,脑组织仍处于 “可逆性损伤阶段”,此时通过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可阻断病情恶化的连锁反应,最大程度保护脑组织功能。
相关数据显示,在黄金一小时内得到规范急救的颅脑损伤患者,其生存率比超过一小时才接受治疗的患者高出 40% 以上,且后续出现认知障碍、肢体瘫痪等后遗症的概率显著降低。这一数据充分印证了 “时间就是生命” 在颅脑损伤急救中的深刻内涵,也凸显了黄金一小时内关键决策的重要性。
在颅脑损伤急救的黄金一小时内,现场初步评估是首要环节,需在 3-5 分钟内快速完成,重点识别可能危及生命的关键状况,为后续急救提供方向。
意识状态是判断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核心指标,可通过 “呼唤 - 疼痛刺激” 法快速判断:轻唤患者姓名,观察其是否有睁眼、应答等反应;若患者无反应,可按压眼眶、捏耳垂等给予疼痛刺激,观察是否有肢体活动或痛苦表情。根据反应情况,可将意识状态分为清醒、嗜睡、浅昏迷、深昏迷四级,其中昏迷状态(尤其是深昏迷)提示脑组织损伤严重,需立即采取紧急措施。
重点监测呼吸、脉搏、血压三项核心生命体征:正常成人呼吸频率为 12-20 次 / 分钟,脉搏为 60-100 次 / 分钟,收缩压为 90-139mmHg。若出现呼吸浅快或暂停、脉搏细速、血压明显升高(收缩压超过 140mmHg)或降低(收缩压低于 90mmHg),需警惕颅内压升高、休克等危险情况,需立即针对性处理。
快速检查头部是否有伤口、出血、血肿、颅骨凹陷等明显损伤,同时观察患者是否有呕吐(尤其是喷射性呕吐)、抽搐、耳鼻出血或流液(可能为脑脊液漏)等症状。此外,还需简要检查全身其他部位,排除骨折、内脏损伤等合并伤,避免因遗漏其他严重损伤影响急救决策。
完成初步评估后,需根据患者情况立即开展现场急救操作,重点解决气道、止血、体位等关键问题,为患者争取转运时间。
颅脑损伤患者常因意识障碍导致舌后坠、呕吐物堵塞气道,引发窒息,这是现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急救者需立即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首选侧卧位),抬起下颌,清除口腔内的呕吐物、分泌物及异物(如假牙、血块等)。若患者无自主呼吸或呼吸微弱,需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必要时配合胸外按压,维持基本呼吸功能。
若头部有明显出血,需立即止血:对于浅表伤口,可用无菌纱布或干净布料直接压迫伤口 5-10 分钟,直至出血停止;若伤口较深或出血量大,可在伤口近心端(头部伤口一般压迫伤口周围组织)加强压迫,避免使用止血带(头部血管丰富,止血带易导致组织坏死)。同时,需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和生命体征,若出现面色苍白、脉搏细速等休克早期症状,需加快转运速度,尽快送医补液治疗。
现场急救中,需严格避免可能加重颅脑损伤的操作:禁止强行按压头部血肿,以免加重脑组织损伤;禁止随意搬动患者(尤其是怀疑有颈椎损伤时),如需转运,需保持患者头部、颈部、躯干呈直线,使用担架平稳搬运,防止颈椎错位压迫脊髓;禁止给意识障碍患者喂食、喂水或服药,以免引发窒息或误吸。
现场急救处理后,需在黄金一小时内尽快将患者转运至有救治能力的医院(优先选择具备神经外科专科的三级医院),转运过程中的决策同样关键。
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清晰告知急救人员患者的位置、颅脑损伤原因(如车祸、高处坠落、打击伤等)、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及现场处理情况,便于急救人员提前准备急救设备(如呼吸机、监护仪、止血药物等),缩短到达后的准备时间。
转运过程中,需安排专人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呼吸、脉搏、血压等情况,保持患者气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若患者出现呕吐,需立即调整体位,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若出现抽搐,需用软物垫在患者牙齿间,防止咬伤舌头,同时避免强行按压肢体,防止骨折。此外,需平稳驾驶车辆,减少颠簸,避免因剧烈震动加重脑组织损伤。
在转运前或转运途中,可通过急救机构与目标医院的急诊科、神经外科提前沟通,告知患者病情,让医院提前做好接诊准备(如预留抢救室、准备头颅 CT 检查等)。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申请开通 “急救绿色通道”,实现 “到院即检查、即抢救”,最大限度缩短从入院到治疗的时间,充分利用黄金一小时。
患者到达医院后,黄金一小时的急救并未结束,医院需快速开展针对性抢救,延续生命接力。
医院会在患者入院后 10-15 分钟内安排头颅 CT 检查,这是诊断颅脑损伤的 “金标准”,可快速明确是否存在脑出血、脑挫伤、颅骨骨折、颅内血肿等病变,以及病变的部位、大小和严重程度,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同时,会同步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评估患者整体身体状况。
根据检查结果,医院会立即开展针对性治疗:对于颅内压升高的患者,会快速静脉输注甘露醇、呋塞米等脱水药物,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发生;对于有明显脑出血或颅内血肿的患者,若符合手术指征,会在 30 分钟内将患者送入手术室,进行血肿清除术或去骨瓣减压术,解除脑组织压迫;对于合并休克的患者,会快速补液、输血,纠正休克状态,维持循环稳定。
治疗期间,医院会将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ICU)或神经外科监护病房,通过监护仪持续监测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颅内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预防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脑水肿加重等并发症,为患者的后续康复奠定基础。
颅脑损伤急救的黄金一小时,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每一个决策、每一项操作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预后。从现场的初步评估、急救操作,到转运路径的选择,再到医院的快速抢救,每个环节都需科学、高效、无缝衔接,才能最大限度发挥黄金一小时的 “救命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预防是减少颅脑损伤的根本措施。日常生活中,需加强安全防护:驾驶或乘坐车辆时系好安全带,骑行时佩戴头盔;高空作业时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避免坠落;老年人需注意防范跌倒,在家中安装扶手、防滑垫等防护设施。通过主动预防,从源头上减少颅脑损伤的发生,才是对生命最有效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