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玲玲 罗山县中医院内科
虚劳病是中医临床常见病症,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不足为核心病机,表现为长期乏力、气短懒言、心悸失眠、腰膝酸软、面色萎黄等慢性虚弱症状,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慢性疲劳综合征、贫血、内分泌失调、慢性消耗性疾病恢复期等。中医对虚劳病的治疗历史悠久,《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经方,因其组方严谨、疗效确切,至今仍是临床治疗虚劳病的核心手段。笔者结合十余年临床实践,对常用经方的应用心得进行梳理,以期为临床同道提供参考。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由桂枝汤加龙骨、牡蛎组成,核心功效为调和营卫、平衡阴阳、固涩精气,适用于虚劳病中 “阴阳两虚、精气不固” 的证型,是治疗虚劳失精证的经典方剂。
此类患者多因长期劳累、房室不节或大病初愈后,出现阴阳失衡、精气耗损,常见症状为:夜间盗汗、自汗出,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男性可见遗精滑精,女性多有白带清稀量多,舌淡苔薄白,脉浮大无力或细数。临床中,长期熬夜的上班族、产后体虚的女性、中老年更年期人群,若出现上述症状,多可辨证选用此方。
• 辨证关键:抓住 “阴阳两虚” 的核心 —— 患者既有怕风、怕冷、乏力等阳虚表现,又有盗汗、口干、心烦等阴虚症状,且伴 “精气不固” 的体征(如遗精、自汗)。需注意与单纯阴虚或阳虚证鉴别,单纯阴虚者多无怕风怕冷,单纯阳虚者无盗汗口干,均不宜使用此方。
• 加减运用:若患者腰膝酸软明显,可加杜仲、桑寄生强腰固肾;遗精频繁者,加金樱子、芡实增强固涩之力;心烦失眠者,加酸枣仁、远志安神定志。笔者曾治疗一位 35 岁男性患者,因长期熬夜加班,出现夜间盗汗、每周遗精 2-3 次、乏力怕冷,舌淡苔薄,脉浮细。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原方,加杜仲 15g、金樱子 12g,服用 7 剂后,盗汗、遗精症状明显减轻,续服 14 剂后诸症消失。
• 注意事项:此方偏温补,若患者有明显实热证(如口苦、舌红苔黄、大便秘结),或湿热内盛(如小便黄赤、舌苔黄腻),需先清实热、除湿热,待实邪祛除后再酌情使用,避免 “闭门留寇”。
小建中汤源自《伤寒论》,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组成,以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为主要功效,针对虚劳病中 “中焦脾胃虚寒、气血生化不足” 的证型,尤其适用于因脾胃虚弱导致的慢性腹痛、乏力、消瘦等症状。
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寒则气血生成不足,患者常见:反复发作的胃脘部或腹部隐痛,喜温喜按,进食温热食物后疼痛缓解,伴食欲不振、乏力懒言、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迟缓。临床中,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恢复期患者,以及长期节食减肥、饮食不规律导致脾胃虚弱的人群,多符合此证型。
• 辨证关键:紧扣 “中焦虚寒” 的特点 —— 腹痛喜温喜按、大便溏薄、舌淡苔白,且无明显实邪(如腹胀、呕吐、舌苔厚腻)。需与 “肝郁脾虚” 证鉴别,肝郁脾虚者多有情绪抑郁、胁肋胀痛,而小建中汤证以纯虚无滞为主要表现。
• 加减运用:若患者腹痛明显,可加干姜、肉桂增强温中止痛之力;食欲不振者,加陈皮、砂仁理气健脾;若兼见心悸、头晕,提示气血亏虚较甚,可加当归、黄芪(即 “黄芪建中汤”),增强补气养血功效。笔者曾治疗一位 50 岁女性患者,患慢性胃炎 5 年,反复胃脘隐痛,喜温喜按,伴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予小建中汤加干姜 10g、砂仁 6g(后下),服用 10 剂后,腹痛缓解,食欲改善,续服 20 剂后,诸症基本消失,复查胃镜显示黏膜炎症明显减轻。
• 注意事项:方中饴糖为君药,需用纯正麦芽糖,若患者血糖偏高,可酌情减少饴糖用量,或用蜂蜜替代(用量减半),避免引起血糖波动;若患者有明显胃酸过多(如反酸、烧心),可加海螵蛸、煅瓦楞子制酸止痛,再用此方。
薯蓣丸出自《金匮要略》,由薯蓣(山药)、人参、白术、当归、川芎、桂枝等 21 味药组成,功效为 “补气养血、调和阴阳、兼祛余邪”,适用于虚劳病中 “气血两虚、兼夹轻微瘀滞或外邪” 的证型,尤其适合大病初愈(如手术后、肿瘤放化疗后)或长期慢性病导致的复杂虚劳证。
此类患者多因长期患病,气血耗损,同时兼夹轻微瘀滞或外邪残留,常见症状为:长期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苍白或萎黄,伴轻微头晕头痛、肢体酸痛,或有食欲不振、大便不畅,舌淡苔薄白或薄腻,脉细弱或涩。临床中,肿瘤放化疗后恢复期患者、手术后体虚者、慢性肾病、慢性肺病等慢性病患者,若出现上述 “虚中夹滞” 表现,多可选用此方。
• 辨证关键:把握 “气血两虚为主,兼夹轻微实邪” 的特点 —— 既有明显虚证(乏力、面色苍白、脉细弱),又有轻微实邪表现(如肢体酸痛、大便不畅、脉涩),但无严重实邪(如高热、剧烈疼痛、舌苔厚腻)。需与单纯气血两虚证鉴别,单纯气血两虚者无实邪表现,可用八珍汤、十全大补汤,而薯蓣丸更适合 “虚中夹滞” 的复杂情况。
• 加减运用:若患者瘀滞明显(如肢体刺痛、舌有瘀点),可加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若兼见咳嗽、气短,提示肺气不足,可加黄芪、五味子补肺益气;若食欲不振、舌苔薄腻,可加陈皮、茯苓健脾祛湿。笔者曾治疗一位 60 岁男性患者,肺癌术后 3 个月,出现乏力、气短、面色苍白,伴轻微胸痛、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脉细涩。予薯蓣丸原方,加桃仁 10g、陈皮 10g,服用 15 剂后,乏力、气短缓解,胸痛消失,食欲改善,续服 30 剂后,体力基本恢复,可正常生活。
• 注意事项:薯蓣丸组方复杂,药味较多,临床应用时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剂量,避免药味过多导致脾胃负担加重;若患者脾胃功能极差(如恶心呕吐、腹胀明显),需先以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调理脾胃,待脾胃功能改善后,再服用薯蓣丸,以免引起消化不良。
在虚劳病的经方治疗中,除了针对具体证型选择方剂,还需遵循以下共性原则,才能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虚劳病的核心是 “虚”,但虚的类型(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涉及的脏腑(脾、肾、心、肺)及是否兼夹实邪(瘀、湿、滞),直接决定方剂的选择。临床中,需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明确证型,再对应选用经方,不可盲目 “补”—— 如阴虚者误用温补方(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会加重阴虚症状;阳虚者误用滋阴方,会导致阳虚更甚。
虚劳病多为慢性病程,脏腑亏损非一日所致,治疗时需遵循 “缓则治其本” 的原则,采用温和的补益方法,逐渐恢复脏腑功能,不可使用峻猛补药(如人参、鹿茸)过量,以免 “虚不受补”,引发腹胀、上火等不良反应。临床中,笔者常从小剂量开始用药,根据患者反应逐渐调整剂量,尤其对老年患者、脾胃虚弱患者,更需 “少量频服”,减轻脾胃负担。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虚劳病的治疗无论选用何种经方,都需兼顾脾胃功能 —— 若脾胃功能差,即使方剂辨证准确,药物也难以吸收,疗效不佳。因此,临床中若患者脾胃虚弱明显,可在经方基础上加入陈皮、砂仁、茯苓等健脾理气药,或先调理脾胃,再进行补益治疗,确保药物能被有效吸收,发挥疗效。
虚劳病的治疗不仅依赖药物,还需配合生活调护:饮食上,需规律进食,避免生冷、油腻、辛辣食物,多食易消化的食物(如粥、山药、莲子);作息上,需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减少精气耗损;情志上,需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焦虑、抑郁,以免 “情志伤气”,影响恢复。临床中,笔者常嘱咐患者 “药食同源、作息规律”,才能巩固经方的治疗效果,防止病情反复。
虚劳病的经方治疗,需以辨证论治为核心,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精准选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薯蓣丸等经典方剂,并结合临床实际进行加减调整。同时,需遵循 “循序渐进、兼顾脾胃、配合调护” 的原则,才能在恢复脏腑功能、改善虚弱症状的同时,避免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疗效。
临床实践中,经方的应用并非 “一成不变”,需结合患者的体质、病程、生活习惯等因素灵活调整,才能真正体现 “方证对应” 的精髓。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经方治疗虚劳病的临床研究,为经方的现代化应用提供更多循证依据,让传统经方在治疗慢性虚弱性疾病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