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妍 郑州市中医院护理部
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的家庭护理是巩固治疗效果、预防病情复发的关键环节。科学合理的家庭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再入院率。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家庭护理的要点。
心力衰竭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 受体阻滞剂等。家属应帮助患者建立规律的服药习惯,可设置闹钟提醒,避免漏服、误服或擅自停药。每次服药后,要做好记录,包括服药时间、剂量等,以便复诊时医生了解用药情况。
不同的药物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副作用,如利尿剂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出现乏力、肌肉痉挛等症状;β 受体阻滞剂可能引起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等。家属和患者要了解常见的药物副作用,密切观察患者的身体反应,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患者出院后,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到医院复查,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检查。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种类,患者和家属要严格遵守医生的嘱咐,不得自行调整用药。
过量的盐分摄入会导致水钠潴留,加重心脏负担。心力衰竭患者每天的盐分摄入量应控制在 5 克以下,避免食用咸菜、腌制品、酱菜等高盐食物。烹饪时尽量使用清蒸、煮等方式,减少酱油、味精等含钠调味品的使用。
对于严重心力衰竭患者,液体摄入也需要严格控制,以防止水肿加重。一般来说,每天的液体摄入量(包括饮水、汤、粥、水果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制定。家属要帮助患者记录液体的出入量,确保摄入量不超过规定范围。
患者的饮食应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如瘦肉、鱼类、蛋类、奶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同时,要避免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糖果等,以防止血脂升高、血糖波动,加重心脏负担。
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可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慢跑等。避免进行剧烈运动,如快跑、跳绳、举重等,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运动强度要适中,以不感到疲劳、呼吸困难为宜。可通过监测心率来控制运动强度,一般运动时的心率应控制在最大心率的 60%-70%(最大心率 = 220 - 年龄)。运动时间每次可控制在 20-30 分钟,每周运动 3-5 次。
运动前要做好热身准备,运动后要进行整理活动,避免突然停止运动。运动过程中如出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头晕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就医。
家属应每天定时为患者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如发现生命体征异常,如体温升高、脉搏加快或减慢、呼吸急促、血压波动等,应及时就医。
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咳痰、乏力、水肿等症状。如患者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嗽加重、咳痰带血等情况,提示病情可能加重,应立即送往医院就诊。
体重变化是反映心力衰竭患者体内水钠潴留情况的重要指标。患者应每天固定时间、穿着相同的衣物测量体重,如短期内体重迅速增加(每周超过 2 公斤),提示可能出现水钠潴留,应及时告知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心力衰竭患者由于病情反复、治疗周期长,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家属要多关心、安慰患者,给予患者足够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鼓励患者多与家人、朋友交流,倾诉内心的感受,缓解心理压力。
帮助患者认识到良好的心态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引导患者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如通过听音乐、阅读、散步等方式放松心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室内空气污浊。室内温度和湿度要适宜,一般温度保持在 18-22℃,湿度保持在 50%-60%。
保持室内安静,避免噪音干扰患者休息。光线要柔和,避免强光直射。同时,要避免患者接触烟雾、粉尘、刺激性气味等,以免诱发或加重病情。
督促患者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感染。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定期翻身、拍背,防止压疮和肺部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