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彬 夏邑县中医院西药房
在日常生活中,头痛、牙痛、肌肉酸痛、关节痛等疼痛问题时常困扰着人们,而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是药店中最常见的两种非处方止痛药。虽然它们都能缓解疼痛,但在作用机制、适用场景、副作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选对了能快速缓解不适,选错了可能效果不佳甚至加重身体负担。因此,了解这两种药物的特点,才能在需要时做出正确选择。
布洛芬属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1 和 COX-2)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是一种能引起炎症反应、疼痛感受和发热的物质,因此布洛芬不仅能止痛,还具有抗炎和退烧的作用。
这种抗炎特性让布洛芬在缓解由炎症引起的疼痛时效果更突出,比如关节炎、扭伤、术后炎症等导致的疼痛。同时,它的退烧作用也较强,能通过影响体温调节中枢,降低发热者的体温。
对乙酰氨基酚的作用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普遍认为它主要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环氧合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发挥止痛和退烧作用。但与布洛芬不同的是,它对中枢以外的环氧合酶抑制作用较弱,因此没有明显的抗炎效果。
这意味着对乙酰氨基酚更适合缓解无明显炎症的疼痛,如头痛、神经痛、癌症痛等,同时它也是常用的退烧药,但无法减轻炎症引起的红肿、热痛等症状。
1. 炎症性疼痛:如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腱鞘炎等引起的关节肿痛,以及扭伤、拉伤、术后伤口炎症导致的疼痛。这类疼痛往往伴随局部红肿、发热,布洛芬的抗炎作用能从根源上减轻不适。
2. 痛经:痛经多与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分泌过多有关,布洛芬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既能缓解疼痛,又能减少子宫收缩,对原发性痛经效果显著。
3. 高烧不退:当体温超过 38.5℃,且对乙酰氨基酚退烧效果不佳时,可选用布洛芬。它的退烧作用持续时间较长(约 6-8 小时),适合需要长效退烧的情况。
4. 肌肉酸痛:运动后因乳酸堆积或肌肉轻微损伤引起的酸痛,布洛芬能通过抗炎作用加速恢复,缓解疼痛。
1. 非炎症性疼痛:如紧张性头痛、偏头痛、牙痛(无明显牙龈红肿时)、神经痛等,对乙酰氨基酚止痛效果明确,且胃肠道刺激较小。
2. 儿童退烧与止痛:对于 2 月龄以上的婴儿和儿童,对乙酰氨基酚是相对更安全的退烧药和止痛药,尤其是有胃溃疡、哮喘等疾病的儿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风险更低。
3. 胃肠道敏感者的疼痛:由于对乙酰氨基酚对胃肠道的刺激远小于布洛芬,因此患有胃溃疡、胃炎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在需要止痛或退烧时,优先选择对乙酰氨基酚。
4. 轻中度疼痛的长期管理:如癌症患者的慢性疼痛,对乙酰氨基酚长期使用的安全性较高,不易引发胃肠道和肾脏不良反应,适合作为基础止痛药物。
1. 胃肠道反应:这是布洛芬最常见的副作用,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胃痛、消化不良等,长期或大剂量使用还可能增加胃溃疡、胃出血的风险。这是因为它会抑制胃肠道黏膜的环氧合酶,减少具有保护作用的前列腺素合成。
2. 肾脏损伤:布洛芬可能影响肾脏血流动力学,长期大剂量使用或脱水、肾功能不全者使用时,可能导致肾功能下降、水肿、高钾血症等。
3. 心血管风险:长期大剂量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包括布洛芬),可能增加高血压、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尤其对已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4. 过敏反应:少数人可能对布洛芬过敏,出现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症状,一旦发生需立即停药并就医。
1. 肝损伤:这是对乙酰氨基酚最严重的副作用,过量使用(成人单次超过 1000mg,每日超过 4000mg)会导致肝脏代谢产物蓄积,损伤肝细胞,严重时可引发肝衰竭甚至死亡。因此,使用时必须严格按照剂量服用,避免与含对乙酰氨基酚的复方感冒药同时使用(如部分感冒灵颗粒、复方氨酚烷胺胶囊等),以防叠加过量。
2. 胃肠道刺激:相对布洛芬而言,对乙酰氨基酚对胃肠道的刺激较小,但少数人仍可能出现恶心、腹痛等不适,尤其空腹大剂量服用时。
3. 过敏反应:罕见但可能发生,表现为皮疹、荨麻疹、面部肿胀等,过敏体质者需警惕。
1. 布洛芬:妊娠 20 周后使用可能影响胎儿肾脏发育,增加羊水过少的风险,因此妊娠中期和晚期应避免使用;哺乳期女性使用时,药物可能通过乳汁少量分泌,虽未发现明确危害,但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 对乙酰氨基酚:在整个孕期和哺乳期都是相对安全的选择,只要按照推荐剂量使用,对胎儿和婴儿影响较小,是孕妇和哺乳期女性退烧止痛的首选。
1. 布洛芬:老年人胃肠道功能减弱,且常伴有高血压、心脏病、肾功能减退等基础疾病,使用布洛芬可能增加胃肠道出血、心血管事件和肾损伤的风险,需慎用,如需使用,应选择最低有效剂量,且避免长期使用。
2. 对乙酰氨基酚:老年人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相对更安全,但需注意肝肾功能,因为老年人肝脏代谢能力下降,应避免过量,同时定期监测肝功能。
1. 胃肠道疾病患者:胃溃疡、胃炎、胃出血病史者,禁用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优先选择对乙酰氨基酚。
2. 哮喘患者:部分哮喘患者使用布洛芬可能诱发支气管痉挛,加重哮喘症状,这类患者建议使用对乙酰氨基酚。
3. 肝肾功能不全者:肝功能不全者慎用对乙酰氨基酚,需根据肝功能损伤程度调整剂量;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布洛芬,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4. 高血压患者:布洛芬可能升高血压,影响降压药效果,高血压患者如需使用,应监测血压变化;对乙酰氨基酚对血压影响较小,更适合高血压患者。
1. 布洛芬:成人每次 200-400mg,每 4-6 小时一次,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 1200mg;儿童按体重计算,每次 5-10mg/kg,每 6-8 小时一次,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 40mg/kg。
2. 对乙酰氨基酚:成人每次 325-1000mg,每 4-6 小时一次,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 4000mg(约 8 片 500mg 规格的片剂);儿童每次 10-15mg/kg,每 4-6 小时一次,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 75mg/kg(2 月龄以下婴儿需遵医嘱)。
1. 避免同时使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作用机制不同,同时使用不会显著增强效果,反而可能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因此不建议联合使用。
2. 不长期滥用:布洛芬连续使用不超过 3 天,对乙酰氨基酚连续使用不超过 5 天,若疼痛或发热未缓解,应及时就医,查明病因。
3. 避免与其他药物冲突:布洛芬可能与抗凝药(如华法林)、降压药、利尿剂等发生相互作用;对乙酰氨基酚与酒精同服会增加肝损伤风险,服用期间应避免饮酒。
4. 特殊剂型选择:布洛芬有缓释胶囊、栓剂等剂型,缓释胶囊适合长效止痛,栓剂适合无法口服的患者;对乙酰氨基酚有混悬液、滴剂等,更适合儿童服用。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虽然都是常用的止痛药和退烧药,但两者在抗炎作用、适用场景、副作用和特殊人群使用上各有优劣。简单来说,有炎症的疼痛选布洛芬,无炎症的疼痛选对乙酰氨基酚;胃肠道敏感、孕妇、儿童更适合对乙酰氨基酚;高烧、痛经、炎症性疼痛更适合布洛芬。
无论选择哪种药物,都需严格按照剂量使用,避免长期滥用,同时注意自身基础疾病和特殊人群的禁忌。如果不确定该选哪种,或用药后症状无改善,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才能确保用药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