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麟园 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普通外科
“忍忍就过去了”“可能就是吃坏肚子”——生活中,不少人遇到腹痛、腹胀等不适时,总习惯先“硬扛”。可你知道吗?普外科急症往往藏在这些“小毛病”里,一旦延误可能引发器官穿孔、感染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据国内多家医院急诊数据统计,约30%的普外科急症患者因前期硬扛,就诊时已出现严重并发症,治疗难度和风险大幅增加。今天就带大家分清哪些情况属于普外科急症。
一、急性阑尾炎:别把“转移性腹痛”当胃病
急性阑尾炎是最常见的普外科急症之一,却常被误认为“胃炎”“肠炎”。它的典型信号是“转移性右下腹痛”:发病初期多是上腹部或肚脐周围隐痛,伴随恶心、食欲不振,容易让人误以为是吃坏了肚子;几小时后疼痛会逐渐转移到右下腹,且固定在这个位置,按压时疼痛加剧,甚至出现反跳痛。
尤其要注意两类人群:儿童阑尾炎疼痛定位不清晰,可能只表现为哭闹、呕吐;老年人对疼痛不敏感,即使炎症严重也可能没有明显痛感,仅伴有低热。若出现这些情况,且疼痛持续超过6小时,别硬扛!一旦阑尾穿孔,细菌会扩散到腹腔引发腹膜炎,可能出现高热、寒战,治疗不及时会诱发感染性休克。
二、急性胆囊炎:油腻饮食后“肩背放射痛”要警惕
吃了顿火锅、炸鸡后,右上腹突然传来绞痛,还往右侧肩背放射,甚至伴有恶心呕吐、皮肤发黄——这很可能是急性胆囊炎发作。胆囊位于右上腹,当胆囊结石堵塞胆管时,会引发胆囊强烈收缩,导致剧烈疼痛。
很多人会把这种疼痛当成“胃病”,自行吃胃药缓解,却不知胃药无法解除胆管堵塞,反而会掩盖症状。急性胆囊炎的危险信号包括:疼痛持续超过4小时不缓解、体温超过38.5℃、眼睛或皮肤发黄。若硬扛到胆囊化脓、穿孔,可能引发胆汁性腹膜炎,治疗周期会从几天延长到数周。
三、肠梗阻:“停止排气排便”是核心信号
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还几天没放屁、没排便——这些症状叠加时,要高度警惕肠梗阻。它就像肠道“堵车”,食物和粪便无法正常通过,严重时会导致肠道缺血坏死。
肠梗阻的典型表现有“痛、吐、胀、闭”:腹部阵发性绞痛,疼痛时肚子会鼓包;呕吐物可能是胃内容物,严重时会吐黄绿色胆汁;腹部明显膨隆,按压时发硬;停止排气排便,若只是排便减少、仍有排气,可能是不完全性梗阻。老年人出现肠梗阻,要警惕肠道肿瘤的可能;年轻人则多与肠粘连、肠扭转有关。无论哪种情况,都不能硬扛,及时就医通肠才能避免肠道坏死。
四、消化道穿孔:“刀割样剧痛”要立即就医
突发上腹部“刀割样”剧烈疼痛,疼得不敢翻身、不敢深呼吸,肚子摸起来像木板一样硬——这是消化道穿孔的典型症状,多由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恶化引发。
穿孔发生时,胃里的胃酸、食物残渣会涌入腹腔,迅速引发急性腹膜炎。很多人发病前有长期胃痛史,却没规范治疗,疼的时候吃点止痛药就应付过去,直到穿孔才重视。这类急症黄金救治时间只有6-8小时,若硬扛超过12小时,感染会扩散到全身,引发感染性休克,死亡率大幅升高。记住:突发剧烈腹痛,尤其是有溃疡病史的人,别吃任何东西、别喝水,立即拨打120。
五、急性胰腺炎:“左上腹放射痛”别当胃病
聚餐暴饮暴食、大量饮酒后,左上腹出现持续性疼痛,还往腰背部放射,弯腰抱膝时疼痛能稍微缓解,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发热——这些症状提示可能是急性胰腺炎。
胰腺炎看似是“吃出来的病”,却可能致命。重症胰腺炎会引发多器官衰竭,死亡率高达30%。很多人把它当成“急性胃炎”,自行吃胃药、止痛药,却不知止痛药会掩盖病情,延误治疗。判断胰腺炎有个简单方法:疼痛位置在左上腹(胃在中上腹),且伴随腰背部放射痛,同时血、尿淀粉酶会明显升高(需医院检查)。出现这些症状,要立即禁食禁水,尽快就医,否则可能从轻症发展为重症。
六、急症应对指南:别做这3件事,牢记2个“立即”
遇到上述疑似症状,很多人的错误做法会加重病情:一是自行吃止痛药;二是喝热水、吃流食;三是揉肚子、热敷。
正确的做法是:出现“持续剧烈腹痛不缓解”“停止排气排便”“突发刀割样剧痛”“疼痛伴随高热、黄疸、休克”这4类情况,立即拨打120;就医前保持安静休息,禁食禁水,不要自行用药。
总之,身体的疼痛从来不是“小事”,尤其是腹部疼痛,背后可能藏着危及生命的普外科急症。摒弃“硬扛”的想法,学会识别上述急症信号,及时就医才是对健康最负责的做法。毕竟,再小的疼痛隐患,也经不起拖延;再强的“忍耐力”,也抵不过急症的破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