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晓艳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一科
带下病是中医妇科常见疾病,以女性阴道分泌物异常增多、颜色(如白、黄、赤、青、黑)、质地(稀薄、黏稠、豆腐渣样)、气味(腥臭、腐臭)改变为主要特征,常伴随外阴瘙痒、灼热、疼痛或腰腹酸痛等症状。中医认为,带下病的发病核心与 “湿邪” 密切相关,《傅青主女科》记载 “夫带下俱是湿症”,湿邪侵袭人体后,或因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或因肾阳不足、水湿不化,或因肝郁化热、湿热下注,最终导致任脉不固、带脉失约,引发带下异常。
从病因分类来看,带下病可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类。外感多为湿热、湿毒之邪,如经期、产后卫生不慎,湿邪侵入胞宫;内伤则与脏腑功能失调相关,其中脾、肾、肝三脏尤为关键 —— 脾主运化,脾虚则水湿无法正常代谢,湿浊下注成带;肾主封藏,肾阳虚则固摄无力,肾阴虚则虚火灼络,均易致带下;肝主疏泄,肝郁气滞则气血运行不畅,郁而化热,与湿结合形成湿热带下。
中医辨证带下病,需结合分泌物特征、全身症状及舌脉,精准区分证型,为治疗奠定基础。临床常见证型主要有以下四种:
此型多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损伤脾气所致。典型表现为带下量多、色白、质地稀薄如涕,无明显臭味,伴随面色萎黄、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腻,脉缓弱。核心病机为 “脾虚失运,湿浊下注”,治疗需以健脾益气、祛湿止带为主。
多由先天不足、年老肾亏或房劳过度导致肾阳亏虚。带下特点为量多、色白清冷、质地稀薄如水,甚至终日淋漓不断,伴随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冷痛、夜尿频多、小腹冷感,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病机为 “肾阳不足,带脉失约”,治疗需以温肾固涩、散寒止带为主。
此型多因外感湿热之邪,或饮食辛辣油腻、内生湿热,下注胞宫所致。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稠、质地黏腻,伴有明显臭味,常伴随外阴瘙痒、灼热疼痛、口苦咽干、小便短黄、大便黏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核心病机为 “湿热蕴结,损伤带脉”,治疗需以清热利湿、解毒止带为主。
多因经期、产后胞宫空虚,湿毒之邪(如细菌、病毒感染)乘虚而入,蕴结胞宫所致。带下量多、色黄绿如脓,或夹有血丝,质地稠厚,气味腐臭难闻,伴随外阴红肿疼痛、小腹坠胀疼痛、发热恶寒,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有力。此型病情较重,病机为 “湿毒壅盛,侵蚀胞宫”,治疗需以清热解毒、利湿排脓为主。
中医对带下病的防治遵循 “辨证施治” 原则,结合内治、外治及日常调护,实现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1. 脾虚湿盛证:常用方剂为完带汤(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车前子等),若伴有腹胀便溏,可加茯苓、薏苡仁增强健脾祛湿之力。
2. 肾阳虚证:常用方剂为内补丸(鹿茸、菟丝子、黄芪、肉桂、桑螵蛸等),若带下清稀量多,可加金樱子、芡实固涩止带。
3. 湿热下注证:常用方剂为止带方(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等),若伴有外阴瘙痒,可加苦参、黄柏清热止痒。
4. 湿毒蕴结证:常用方剂为五味消毒饮合止带方(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茵陈等),若热毒较重、发热明显,可加连翘、板蓝根增强解毒之力。
外治以清热祛湿、解毒止痒为核心,适用于湿热、湿毒证或伴有外阴不适者。可选用苦参、黄柏、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等中药煎汤,待温度适宜后坐浴,每次 15-20 分钟,每日 1-2 次;也可使用中成药栓剂(如保妇康栓、消糜栓)纳入阴道,直接作用于病位,增强疗效。需注意,外治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损伤阴道黏膜。
针灸通过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辅助改善带下问题。脾虚湿盛证可选取脾俞、足三里、阴陵泉、带脉穴,用补法;肾阳虚证选取肾俞、关元、命门、带脉穴,用补法并加艾灸;湿热下注证选取中极、次髎、阴陵泉、三阴交穴,用泻法。每次留针 20-30 分钟,每周 2-3 次,10 次为一个疗程。
1. 注重个人卫生:经期、产后勤换卫生用品,避免盆浴、游泳,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不洁性生活,减少湿毒侵袭机会。
2. 调节饮食起居:少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避免助湿生热;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增强脾胃运化功能;适当运动(如散步、瑜伽),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
3. 调畅情志:避免长期焦虑、抑郁,防止肝郁化热,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肝气疏泄、气血调和。
4. 定期妇科检查:已婚女性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妇科检查,早期发现宫颈、阴道病变,避免病情迁延或加重。
中医治疗带下病强调 “治病求本”,通过辨证精准调理脏腑功能、清除湿邪,同时结合日常调护预防复发。若带下异常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带下夹血、恶臭、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除恶性病变,确保安全有效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