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晓艳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一科
更年期是女性从生育期向老年期过渡的特殊生理阶段,一般发生在 45-55 岁之间。此阶段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波动下降,易出现潮热盗汗、失眠多梦、情绪波动、腰膝酸软等一系列症状,中医将其归为 “绝经前后诸证” 范畴。中医认为,更年期综合征的核心病机与 “肾精亏虚、阴阳失衡” 密切相关,同时涉及肝、脾等脏腑功能失调,通过整体调理与个性化养生方案,可有效缓解症状、平稳度过更年期。
中医理论中,女性更年期的生理变化以 “肾” 为核心,《黄帝内经》提出 “女子七岁,肾气盛……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明确了 “肾气渐衰、天癸将竭” 是更年期的根本生理基础,而病理状态则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肾藏精,主生殖,为先天之本。女性进入更年期后,肾气自然衰退,肾精逐渐耗竭,天癸(维持生殖功能的物质)随之枯竭,冲任二脉气血不足,无法濡养胞宫与脏腑,进而导致阴阳失衡。若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劳累过度或久病伤肾,会加重肾精亏虚,引发潮热、盗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 —— 肾阴虚者易出现虚热内扰,肾阳虚者则表现为虚寒内生。
肾精亏虚日久,易导致肾阴、肾阳失衡。肾阴不足则不能制约阳气,虚火内生,出现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等 “阴虚内热” 证;肾阳亏虚则温煦无力,脏腑功能减退,表现为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大便溏薄、舌淡苔白等 “阳虚寒盛” 证。部分女性还会因 “阴损及阳” 或 “阳损及阴”,形成阴阳两虚的复杂证型,症状更为多样。
更年期女性情绪易波动,若情志不畅,易致肝气郁结 —— 肝主疏泄,肝郁则气机阻滞,血行不畅,可加重情绪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痛等症状;肝郁日久还会化火,灼伤肾阴,进一步加剧阴阳失衡。同时,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饮食不节、思虑过度损伤脾气,会导致气血生成不足,无法濡养脏腑,加重乏力、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等症状,还可能因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形成痰湿,诱发或加重身体不适。
中医根据更年期女性的症状、舌苔、脉象等,将其分为常见的 3 种证型,不同证型的养生重点各异,需 “辨证施养”:
此型最为常见,多表现为潮热盗汗、失眠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干咽燥、手足心热、月经量少或闭经、舌红少苔、脉细数。养生核心为 “滋补肾阴、清虚热”。
多见于体质偏寒或产后失血过多的女性,症状为畏寒肢冷、精神不振、腰膝冷痛、小便频数、大便溏薄、月经量多或淋漓不尽、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养生重点为 “温补肾阳、散寒邪”。
常与情绪压力相关,表现为情绪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痛、嗳气食少、腹胀便溏、乏力懒言、舌淡苔白、脉弦缓。养生关键为 “疏肝理气、健脾益气”。
中医养生强调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结合更年期的生理病理特点,可从情志、饮食、运动、经络调理等方面入手,全面改善身体状态。
更年期情绪波动的根源多为 “肝气郁结”,因此情志调护是养生的首要环节:
1. 疏肝解郁:通过听舒缓音乐、练习书法、养花种草等方式放松心情,避免长期焦虑、抑郁;也可每日用玫瑰花、陈皮各 3-5 克泡水代茶饮,玫瑰花能疏肝理气,陈皮可健脾和胃,帮助缓解情绪压力。
2. 心态调节:正确认识更年期是自然生理阶段,避免过度紧张;多与家人、朋友沟通,倾诉内心感受,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疏导,防止情绪波动加重病情。
3. 规律作息:熬夜会耗伤肾阴,加重阴虚内热症状,建议每晚 23 点前入睡,保证 7-8 小时睡眠,睡前可通过泡脚、听白噪音等方式改善睡眠质量。
饮食需根据辨证分型调整,遵循 “清淡、均衡、滋养” 原则,避免过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
1. 肾阴虚型:宜多食滋补肾阴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枸杞子、百合、银耳、桑葚、甲鱼等。可制作 “百合银耳羹”(百合 15 克、银耳 10 克、莲子 10 克、冰糖适量,炖煮 1 小时),每周食用 2-3 次,能滋阴润燥、缓解潮热盗汗。
2. 肾阳虚型:可选择温补肾阳的食物,如羊肉、桂圆、核桃、山药、栗子、生姜等。推荐 “山药羊肉汤”(羊肉 200 克、山药 150 克、生姜 5 片、红枣 5 颗,炖煮 1.5 小时),每周 1 次,能温阳散寒、改善畏寒肢冷。
3. 肝郁脾虚型:需兼顾疏肝与健脾,可多食佛手、橙子、山药、茯苓、小米、南瓜等。日常可煮 “小米茯苓粥”(小米 50 克、茯苓 15 克、莲子 10 克,煮粥食用),每日 1 次,能健脾益气、缓解腹胀便溏;也可适量食用橙子、柚子等水果,帮助疏肝理气。
适度运动能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缓解更年期症状,但需避免过度劳累,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方式:
1. 轻柔运动为主:推荐太极拳、八段锦、瑜伽、快走等,这些运动节奏缓慢,能调节呼吸、放松身心,还可通过拉伸经络改善腰膝酸软。例如八段锦中的 “两手攀足固肾腰” 动作,能滋补肾气、缓解腰部不适,建议每日练习 1 次,每次 15-20 分钟。
2. 控制运动强度:运动时以 “微微出汗” 为宜,避免大汗淋漓 —— 中医认为 “汗血同源”,过度出汗会耗伤津液,加重阴虚症状。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 30-45 分钟,每周 3-5 次即可。
3. 结合呼吸调节:运动时配合深呼吸,如 “腹式呼吸法”(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收缩,每次呼吸保持 5-8 秒),能放松神经、改善失眠,尤其适合夜间睡前练习。
通过按摩特定穴位,可调节脏腑功能、平衡阴阳,缓解更年期不适,操作简单易行,适合日常居家护理:
1. 肾阴虚型重点穴位:
◦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为肾经原穴,能滋补肾阴,每日按摩 2 次,每次 1-2 分钟,以酸胀感为宜。
◦ 三阴交穴(位于内踝尖上 3 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是肝、脾、肾三经交会穴,能调和三阴经气血,改善潮热、失眠,每日按摩 2 次,每次 2 分钟。
1. 肾阳虚型重点穴位:
◦ 命门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 2 腰椎棘突下凹陷处):为肾阳之本,可双手搓热后按揉,或用艾灸盒艾灸 10-15 分钟,能温补肾阳,每周 2-3 次。
◦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 3 寸,胫骨前肌上):为脾经合穴,能健脾益气、温阳散寒,每日按摩 2 次,每次 2 分钟。
1. 肝郁脾虚型重点穴位:
◦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 1、2 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处):为肝经原穴,能疏肝理气,情绪烦躁时按摩,每次 1-2 分钟,可缓解胸胁胀痛。
◦ 脾俞穴(位于背部,第 11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能健脾和胃,可由家人协助按摩,或用拔罐方式调理,每周 2 次,每次 10 分钟。
1. 避免盲目进补:部分女性认为更年期需 “大补”,盲目服用人参、鹿茸等滋补品,反而可能加重症状 —— 如肾阴虚者服用鹿茸会助火伤阴,肾阳虚者服用人参(尤其是西洋参)会加重虚寒,需在中医师指导下选择补品。
2. 注意保暖与避寒:肾阳虚者需特别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尤其是腹部、腰部、足部;夏季避免长时间吹空调,冬季及时增添衣物,防止寒邪入侵。
3. 定期调理,长期坚持:更年期养生非一蹴而就,需长期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若症状明显,可定期到中医院就诊,通过中药、针灸等方式调理,避免症状迁延加重。
中医养生注重 “天人相应、形神共养”,更年期女性通过调节情志、优化饮食、适度运动与经络护理,可有效平衡脏腑功能、改善阴阳失衡,平稳度过这一特殊阶段,为老年期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