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婉君 郑州颐和医院医学检验科
“吃了一周抗生素,咳嗽反而更严重了”“伤口感染反复不好,换了几种药都没用”—— 生活中,这类 “抗生素失灵” 的情况,很可能是 “超级细菌” 在作祟。超级细菌并非特指某一种细菌,而是对多种常用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统称。它们凭借不断进化的 “耐药武器”,让常规治疗陷入困境。而耐药基因检测,就像一把 “基因解码器”,能精准找到细菌的耐药 “密码”,为医生制定有效治疗方案提供关键依据,成为对抗超级细菌的 “利器”。
超级细菌的出现,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密切相关。抗生素本是杀死细菌的 “利器”,但长期滥用(如感冒发烧就用抗生素、农业中过量使用抗生素),会让细菌在 “生存压力” 下不断进化:少数细菌会发生基因变异,产生能抵抗抗生素的 “耐药基因”,这些基因就像细菌的 “防弹衣”,能让抗生素无法发挥作用。
这些耐药细菌在繁殖时,还会通过 “基因传递”,把耐药能力传给其他细菌,导致耐药范围不断扩大。比如常见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能抵抗多种抗生素,不仅会引发皮肤感染,还可能侵入血液、肺部,引发败血症、肺炎等重症,病死率高达 20%~30%。
更棘手的是,超级细菌感染的早期症状,和普通细菌感染并无差异(如发烧、发炎、化脓),仅凭症状难以区分。若按常规思路使用无效的抗生素,不仅会延误治疗,还可能让细菌耐药性进一步增强,陷入 “越用药越无效” 的恶性循环。此时,耐药基因检测就成了 “揪出” 超级细菌耐药本质的关键。
耐药基因检测的核心,是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细菌样本中寻找 “耐药基因” 的踪迹。细菌的耐药能力,根源在于其携带的耐药基因 —— 不同耐药基因对应不同的耐药机制,有的能让细菌产生 “酶” 分解抗生素,有的能改变细菌细胞膜结构,阻止抗生素进入细胞内部。
目前主流的检测方法是基因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以 PCR 技术为例,它就像 “基因放大镜”:先从患者的血液、痰液、伤口分泌物等样本中提取细菌 DNA,再用针对特定耐药基因的 “探针”(一段能与耐药基因结合的核酸片段)进行检测。如果样本中存在目标耐药基因,“探针” 就会与之结合并发出荧光信号,仪器捕捉到信号后,就能快速判断细菌是否耐药、对哪种抗生素耐药。
和传统的 “细菌培养 + 药敏试验”(需先培养细菌,再测试其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耗时 3-5 天)相比,耐药基因检测有两大优势:一是 “快”,最快 2-4 小时就能出结果,为重症患者争取 “黄金救治时间”;二是 “准”,直接针对基因检测,能避免细菌培养中因细菌生长缓慢导致的漏检,即使样本中细菌数量极少,也能精准发现耐药基因。
耐药基因检测的准确性,离不开规范的操作流程,从样本采集到检测分析,每一步都有 “讲究”:
根据感染部位选择合适的样本:皮肤感染取脓液或皮屑,呼吸道感染取深部痰液,血液感染抽血,尿路感染取尿液。采集时要严格无菌操作,比如抽血前用酒精、碘伏消毒皮肤,避免皮肤表面细菌污染样本,导致 “假阳性”(误判为耐药细菌)。
实验室会用专用试剂去除样本中的杂质(如人体细胞、蛋白质),提取出纯净的细菌 DNA。这一步至关重要,若 DNA 提取不纯净,会干扰后续检测,导致结果不准确。
根据临床常见的耐药细菌类型,选择对应的检测 “靶点”(如针对 MRSA 的 mecA 基因、针对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的 blaKPC 基因)。通过 PCR 或基因测序技术,分析样本中是否存在这些耐药基因,以及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判断细菌的耐药程度。
拿到耐药基因检测报告,重点关注 “耐药基因类型” 和 “对应耐药抗生素”:
• 若报告显示 “检出 mecA 基因”,说明细菌对甲氧西林、青霉素等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医生会避开这类药物,选择万古霉素等有效抗生素;
• 若 “未检出目标耐药基因”,说明细菌暂时未对检测范围内的抗生素产生耐药,可按常规方案治疗,但仍需结合临床症状调整。
临床中,很多人对耐药基因检测存在误区:有人觉得 “检测太贵,不如直接试药”,却不知试药失败可能延误病情;还有人认为 “只要检出耐药基因,就无药可救”,其实耐药基因检测能帮医生精准找到 “敏感药”,避免盲目使用高级抗生素,减少治疗成本。
耐药基因检测最大的价值,是让对抗超级细菌的治疗从 “盲目试药” 转向 “精准打击”。比如,一名患者因肺部感染住院,常规抗生素治疗无效,通过痰液耐药基因检测,发现细菌携带 blaNDM 基因(能抵抗 “抗生素最后一道防线” 碳青霉烯类药物),医生立即改用多粘菌素,患者病情很快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