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钰莹 郑州颐和医院医学检验科
肝功能检查是临床评估肝脏健康的核心项目,通过检测血液中与肝脏代谢、合成、解毒等功能相关的物质,反映肝脏是否存在损伤、炎症或功能异常。由于肝脏功能复杂,肝功能化验单包含多项指标,其中酶类、蛋白类、胆红素类是判断肝脏状态的关键核心指标。很多人拿到化验单后,面对密密麻麻的数值和 “↑↓” 符号常常困惑不已,本文将针对这些关键指标,详细解读其正常范围、异常意义及临床提示,帮助大家读懂肝功能报告。
肝脏是人体含酶最丰富的器官,当肝细胞因炎症、坏死或损伤受损时,细胞内的酶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液中酶活性升高。酶类指标是反映肝脏损伤最敏感、最直接的指标,其中以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 谷氨酰转肽酶(GGT) 最为重要。
ALT 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的细胞质中,正常情况下血液中含量极低,当肝细胞细胞膜受损时,ALT 会迅速释放到血液中,导致其水平升高。
• 正常参考范围:成人 0-40U/L(不同实验室因检测方法不同,参考值可能略有差异)。
• 异常解读:
a. 轻度升高(40-120U/L):常见于轻度肝细胞损伤,如非酒精性脂肪肝、慢性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稳定期、长期服用肝损伤药物(如感冒药、降脂药)等,也可能与熬夜、饮酒、剧烈运动等生理性因素有关,通常无明显症状,需结合生活习惯调整后复查。
b. 中度升高(120-400U/L):提示肝细胞损伤加重,可能见于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期、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活动期,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症状,需进一步检查病因。
c. 重度升高(>400U/L):多为严重肝细胞坏死所致,常见于急性重症肝炎、肝衰竭早期,此时肝细胞大量破坏,ALT 显著升高,同时可能伴随胆红素升高,需紧急就医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ALT 升高具有 “特异性”—— 除肝脏外,其他器官(如心脏、肌肉)损伤也可能导致 ALT 轻度升高,但通常不会超过 100U/L,若 ALT 显著升高,优先考虑肝脏问题。
AST 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的线粒体中,少量存在于细胞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含量低于 ALT。与 ALT 相比,AST 升高不仅提示肝细胞损伤,还能反映损伤的严重程度。
• 正常参考范围:成人 0-40U/L。
• 异常解读:
a. AST 与 ALT 同步轻度升高:若 AST/ALT 比值<1,多为轻度肝细胞损伤(如脂肪肝、慢性肝炎稳定期),此时仅肝细胞细胞质受损,线粒体未被破坏,AST 释放较少。
b. AST 升高更显著(AST/ALT 比值>1):提示肝细胞损伤累及线粒体,病情更严重,常见于酒精性肝病(酒精优先破坏肝细胞线粒体)、肝硬化、急性重症肝炎,此时 AST 升高幅度超过 ALT,比值越高,肝细胞坏死越严重。
c. AST 单独升高:需警惕非肝脏疾病,如心肌梗死(AST 存在于心肌细胞)、肌肉损伤(如横纹肌溶解症),需结合心电图、肌酸激酶等检查排除其他器官问题。
ALP 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的胆管膜和骨骼中,GGT 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的胆管侧细胞膜,二者均与胆汁排泄功能相关,当胆道出现梗阻(如结石、肿瘤)或胆汁淤积时,这两项指标会显著升高,是诊断胆道疾病的重要依据。
• 正常参考范围:成人 40-150U/L(儿童因骨骼发育,ALP 水平可高于成人 2-3 倍,属于生理性升高)。
• 异常解读:
◦ 肝胆疾病:胆道梗阻(如胆囊结石、胆管癌)、胆汁淤积性肝炎时,ALP 升高明显(常超过正常上限 2-3 倍),同时可能伴随皮肤瘙痒、黄疸(皮肤发黄)等症状;肝硬化、肝癌也可能导致 ALP 轻度升高。
◦ 骨骼疾病:佝偻病、骨肿瘤、骨质疏松等疾病会导致骨骼中的 ALP 释放增加,引起血液中 ALP 升高,需结合骨密度、X 线检查鉴别。
• 正常参考范围:男性 11-50U/L,女性 7-32U/L(男性因饮酒、吸烟等因素,参考值略高于女性)。
• 异常解读:
◦ 胆道梗阻与胆汁淤积:GGT 对胆道梗阻的敏感性高于 ALP,胆道梗阻时 GGT 升高早、幅度大,即使是轻度梗阻,GGT 也可能显著升高,是早期诊断胆道疾病的 “敏感指标”。
◦ 酒精性肝病:酒精是 GGT 的 “强诱导剂”,长期饮酒者即使无明显肝损伤,也可能出现 GGT 升高;酒精性肝炎、肝硬化时,GGT 升高更为显著,且恢复较慢,是判断酒精性肝损伤的重要指标。
◦ 药物影响: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苯巴比妥、抗癫痫药)会诱导 GGT 合成,导致其水平升高,停药后可逐渐恢复正常。
肝脏是人体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器官,约 90% 的血浆蛋白(如白蛋白、凝血因子)由肝脏合成。蛋白类指标主要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其中白蛋白(ALB)、总蛋白(TP)、凝血酶原时间(PT) 是核心指标,尤其白蛋白和总蛋白,是评估肝脏合成功能的重要依据。
总蛋白是血液中所有蛋白质的总和,包括白蛋白(肝脏合成)和球蛋白(主要由免疫系统合成),白蛋白占总蛋白的 60% 左右,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最直接的指标。
• 正常参考范围:成人 35-50g/L。
• 异常解读:
◦ 白蛋白降低(<35g/L):提示肝脏合成功能下降,常见于慢性肝病(如肝硬化、慢性重症肝炎),此时肝细胞大量坏死,合成白蛋白的能力减弱;也可能见于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不足)、肾病综合征(白蛋白从尿液中丢失过多)、严重烧伤(白蛋白从创面丢失)等情况。白蛋白降低会导致血液胶体渗透压下降,引发水肿(如下肢水肿、腹水)。
◦ 白蛋白升高(>50g/L):多为生理性因素,如剧烈运动、脱水(大量出汗、呕吐)导致血液浓缩,白蛋白浓度相对升高,并非肝脏功能增强,补充水分后可恢复正常。
• 正常参考范围:成人 60-80g/L。
• 异常解读:
◦ 总蛋白降低:多因白蛋白降低所致,常见于慢性肝病、营养不良、肾病综合征,提示肝脏合成功能下降或蛋白质丢失过多。
◦ 总蛋白升高:若白蛋白正常、球蛋白升高(如慢性肝炎、肝硬化时,免疫系统激活导致球蛋白合成增加),会导致总蛋白升高;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疾病也会导致异常球蛋白升高,引起总蛋白升高,需结合球蛋白水平进一步分析。
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均由肝脏合成,PT 是反映凝血因子合成能力的指标,不仅能评估肝脏合成功能,还能预测出血风险,是肝衰竭、肝硬化患者重要的预后评估指标。
• 正常参考范围:成人 11-14 秒(超过正常对照 3 秒以上为异常)。
• 异常解读:
◦ PT 延长:提示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下降,常见于严重肝硬化、肝衰竭、重症肝炎,此时凝血因子合成不足,患者出血风险升高,可能出现牙龈出血、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等症状;维生素 K 缺乏(影响凝血因子合成)、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也会导致 PT 延长,需结合临床情况鉴别。
◦ PT 缩短:少见,多因血液高凝状态(如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所致,与肝脏功能无直接关联。
胆红素是红细胞破坏后的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肝脏代谢、结合后,随胆汁排出体外。胆红素类指标包括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三者共同反映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和胆汁排泄功能,是诊断黄疸(皮肤、眼睛发黄)的核心指标。
总胆红素是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总和,正常情况下血液中含量极低,当胆红素代谢异常时,总胆红素升高,导致皮肤、黏膜发黄(黄疸)。
• 正常参考范围:成人 3.4-20.5μmol/L。
• 异常解读:
◦ 轻度升高(20.5-34μmol/L):为 “隐性黄疸”,肉眼无法观察到皮肤发黄,常见于轻度肝炎、脂肪肝、饮酒后肝损伤,需结合其他指标进一步检查。
◦ 中度升高(34-170μmol/L):为 “显性黄疸”,皮肤、眼睛发黄明显,常见于急性病毒性肝炎、胆汁淤积性肝炎、胆道梗阻。
◦ 重度升高(>170μmol/L):为 “重度黄疸”,提示严重肝损伤或胆道梗阻,如急性重症肝炎、肝衰竭、胆管癌,需紧急治疗。
直接胆红素是经过肝脏结合后的胆红素,可通过胆汁排出;间接胆红素是未经过肝脏结合的胆红素,需进入肝脏代谢。通过分析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比例,可鉴别黄疸的类型(溶血性、肝细胞性、梗阻性),帮助明确病因。
• 常见疾病: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大量破坏,间接胆红素生成过多,超过肝脏代谢能力)、吉尔伯特综合征(遗传性胆红素代谢异常,肝脏结合胆红素能力下降)。
• 临床特点:患者多表现为皮肤发黄,但无皮肤瘙痒,肝功能其他指标(如 ALT、ALP)正常,需结合血常规(如血红蛋白降低)、溶血试验鉴别。
• 常见疾病:胆道梗阻(如胆囊结石、胆管癌)、胆汁淤积性肝炎,此时胆汁排泄受阻,直接胆红素无法排出体外,反流入血,导致其水平升高。
• 临床特点:患者除黄疸外,常伴随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陶土色便)、尿色加深(浓茶色尿),ALP、GGT 同时升高。
• 常见疾病:肝细胞性黄疸(如急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此时肝细胞既不能正常结合间接胆红素,也不能正常排泄直接胆红素,导致二者均升高。
• 临床特点:患者伴随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症状,ALT、AST 同时升高,是肝脏损伤的典型表现。
肝功能指标受多种因素影响,单一指标轻度异常可能并非肝脏疾病所致。例如:
• ALT 轻度升高可能与熬夜、饮酒、剧烈运动有关,调整生活习惯后复查可能恢复正常;
• 白蛋白轻度降低可能与近期蛋白质摄入不足(如节食、素食)有关,补充营养后可改善;
• 儿童 ALP 升高多为生理性(骨骼发育),无需过度担忧。
因此,解读化验单时,不能仅凭单一指标异常判断肝脏疾病,需结合多项指标、临床症状(如乏力、黄疸、腹痛)、病史(如饮酒史、乙肝病史)综合判断。
指标异常程度通常与病情严重度相关,但需结合具体指标类型:
• 酶类指标(ALT、AST)显著升高(>400U/L)提示急性肝损伤或严重肝细胞坏死,病情较紧急;
• 蛋白类指标(白蛋白)持续降低(<30g/L)提示肝脏合成功能严重下降,常见于肝硬化失代偿期,预后较差;
• 胆红素显著升高(>170μmol/L)且伴随 PT 延长,提示肝衰竭风险,需紧急治疗。
肝功能化验单解读专业性较强,若发现多项指标异常或指标显著升高,应及时就医,由医生结合进一步检查(如肝脏 B 超、乙肝五项、丙肝抗体)明确病因,避免自行判断或滥用保肝药物,延误治疗时机。
肝功能化验单的关键指标各有侧重:酶类指标(ALT、AST、ALP、GGT)反映肝脏损伤与胆道梗阻,蛋白类指标(白蛋白、总蛋白、PT)反映肝脏合成功能,胆红素类指标(TBIL、DBIL、IBIL)反映肝脏代谢与胆汁排泄功能。读懂这些指标,能帮助我们早期发现肝脏异常,但最终诊断需依赖医生的专业评估。
建议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尤其是长期饮酒、有乙肝 / 丙肝病史、脂肪肝、长期服药的高危人群),若出现指标异常,及时调整生活习惯(如戒酒、清淡饮食、规律作息)并就医,才能更好地保护肝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