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莲 河南誉美肾病医院三病区
“确诊尿毒症后,我是不是就成了家里的‘累赘’?”这是很多透析患者确诊时的第一反应。在大众认知里,透析意味着每周数次往返医院、身体虚弱、无法承担工作压力。但现实正在改写这个固有印象:我国已有超过20%的透析患者重返职场。透析患者能否正常工作,关键在于科学认知与合理规划。
一、透析患者工作的可行性:从医学到现实
医学技术的进步为透析患者回归职场奠定了基础。现代血液透析技术已能将单次治疗的毒素清除率提升至80%以上,患者在透析后可维持稳定的体力与精神状态。一项针对1200名透析患者的国际研究显示,每周接受3次规范透析的患者中,68%能完成中等强度的日常工作,且工作能力与透析充分性呈正相关——即透析越充分,体力恢复越好。
腹膜透析的灵活性更让工作成为可能。这种居家透析方式可在夜间睡眠时进行,不占用白天时间,尤其适合需要固定工作时长的岗位。北京某医院肾内科随访数据显示,腹膜透析患者的就业率比血液透析患者高出15%,主要得益于治疗时间的自主掌控。
从身体机能来看,透析患者的工作能力个体差异较大。年轻、透析前肾功能恶化较慢、无严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严重贫血)的患者,往往能胜任办公室职员、教师等轻体力工作。而需要重体力劳动或长期熬夜的工作,则需谨慎评估。
二、平衡治疗与生活的5条实用建议
透析患者重返职场,需在治疗、工作与健康间找到平衡点,以下建议经临床验证具有实操性。
1.根据透析方式选择工作模式
血液透析患者每周需固定3个半天接受治疗,可与雇主协商“弹性工作制”,如将工作日缩短1~2小时,或集中在工作日完成透析,周末补班。腹膜透析患者则可利用治疗的灵活性,选择需要外勤或出差的工作,但需注意携带透析用品时的卫生防护,避免感染。
2.建立“能量管理”机制
透析患者的体力像“手机电量”,需合理分配。可遵循“三段式工作法”:上午精力充沛时处理核心任务;午后短暂休息20~30分钟,避免久坐;傍晚减少脑力或体力消耗。同时,随身携带高能量零食(如坚果、巧克力),出现头晕、乏力时及时补充,预防低血糖。值得注意的是,透析后24小时内避免高强度工作。此时身体处于水、电解质调整期,过度劳累可能诱发低血压或肌肉痉挛。
3.主动沟通,争取支持
与雇主坦诚沟通病情是重要一步。根据《残疾人保障法》,透析患者属于“有医疗证明的残疾人”,用人单位不得因透析治疗歧视或辞退员工。可提供医生开具的“工作能力评估报告”,说明适宜的工作强度与所需便利。
同事间的理解同样重要。不必刻意隐瞒病情,简单说明“需要定期治疗,若有突发不适请多包涵”,反而能减少误解。上海某中学教师李女士在透析后重返讲台,学生家长得知后主动协调课后辅导时间,形成了良性互动。
4.把健康监测融入日常
工作中需关注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血压低于90/60mmHg时需暂停工作;出现下肢水肿、体重短期内增加2公斤以上,可能是水钠潴留,需及时调整透析方案。建议随身携带便携血压计,每天早晚各测一次并记录,就诊时带给医生参考。
此外,透析患者免疫力较低,职场中需做好防护:流感季节戴口罩,避免接触感冒人群;勤洗手,减少办公设备交叉感染风险。
5.心理调适:从“患者”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
不少患者因“怕被特殊对待”而拒绝工作,实则陷入“越不工作越虚弱”的恶性循环。心理学研究表明,保持社会参与的透析患者,抑郁发生率比完全休养者低42%。可从“过渡性工作”开始,如兼职、远程办公,逐步恢复自信。
家人的态度也至关重要。鼓励家属将患者视为“共同面对挑战的伙伴”,而非“需要完全照顾的病人”。例如,一起讨论工作安排、分担家务,让患者感受到“被需要”的价值感。
透析治疗确实改变了生活节奏,但绝非人生的终点。我国透析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达70%以上,许多人在规范治疗下维持着高质量的生活。工作不仅能带来经济收入,更能提供精神支柱——它让我们证明,即使身患疾病,依然能为社会创造价值。
当然,回归职场并非“必选项”,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与生活目标不同。重要的是,不要因疾病自我设限,也不必为迎合他人勉强自己。在医生指导下,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享受家庭时光,都是对生命最好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