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元森 光山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在神经外科领域,脑血管疾病曾是令医生和患者都头疼的“禁区”。传统开颅手术需要打开颅骨,不仅创伤大、恢复慢,还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而如今,一种“不开刀”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正以其神奇的疗效改变着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格局。
血管内介入治疗,简单来说,就是医生通过人体自然存在的血管通道,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器械送入脑血管病灶处,进行诊断和治疗。它就像一场在血管里进行的“微创手术”,无需打开颅骨,就能解决过去需要开颅才能处理的问题。
这项技术的原理并不复杂。医生首先在患者大腿根部或手腕处的动脉进行局部麻醉,然后穿刺一个几毫米的小口,将导管顺着血管缓缓送入脑血管。在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医生能清晰地看到导管在血管内的走向,精准地到达病灶位置。之后,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相应的治疗手段,如放置支架、栓塞动脉瘤等。
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血管内介入治疗有着诸多显著优势。创伤小是其最明显的特点。传统开颅手术的切口往往长达十几厘米,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切口仅几毫米,术后恢复快,患者痛苦小。一般情况下,患者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床活动,一周左右即可出院,大大缩短了康复时间。
精准度高也是该技术的一大亮点。借助先进的影像设备,医生能实时清晰地观察病灶情况,使治疗更加精准。以脑动脉瘤为例,传统手术需要在脑组织中寻找动脉瘤,容易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而介入治疗可以直接将弹簧圈送入动脉瘤内,将其栓塞,避免了对正常脑组织的干扰。
适用范围广也是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优势之一。它不仅适用于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还能用于脑血栓、脑梗塞等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对于一些年老体弱、无法耐受开颅手术的患者来说,更是带来了福音。
在治疗脑动脉瘤时,血管内介入治疗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医生将微导管穿过血管到达动脉瘤内,然后通过微导管送入弹簧圈,弹簧圈在动脉瘤内展开,像一个“鸟巢”一样将动脉瘤填满,阻止血液流入动脉瘤,从而防止动脉瘤破裂出血。这种方法不仅效果好,而且对患者的创伤极小。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更是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当脑血管被血栓堵塞时,医生可以通过导管将取栓器械送入堵塞部位,将血栓取出,恢复血管通畅。与传统的药物治疗相比,这种方法能更快速、更有效地恢复脑血流,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当然,血管内介入治疗也并非完美无缺。它对医生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操作技巧。同时,该技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血管破裂、血栓形成等。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设备的不断更新,这些风险正逐渐降低。
如今,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还在不断进步。新型的支架、栓塞材料不断涌现,使得治疗更加安全、有效。三维重建、机器人辅助等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和成功率。
总之,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出现,为脑血管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它以其创伤小、精准度高、适用范围广等优势,成为了脑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相信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项“不开刀”的神奇技术将会帮助更多的患者摆脱病痛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