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娟 南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十科
“前阵子还通宵工作、花钱如流水,说要创业发大财,怎么突然就卧床不起、觉得活着没意义了?”这种情绪的剧烈摇摆,正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典型写照。作为一种常见的重性精神障碍,双相情感障碍以“躁狂期”与“抑郁期”交替发作为核心特征,患者如同在情绪的两极间反复横跳,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我国双相情感障碍终身患病率约为0.6%,发病高峰集中在15-24岁青年期,若未能及时识别与规范治疗,可能导致学业中断、职业受损,甚至自杀风险升高。本文将揭开这种疾病的神秘面纱,解读其核心症状、诊断要点与科学治疗路径。
双相情感障碍的核心是“情绪两极反转”,躁狂期与抑郁期如同硬币的两面,交替出现且症状反差强烈。躁狂发作时,患者会陷入持续的情绪高涨或易激惹状态,这种兴奋感并非正常的愉悦,而是超出控制的狂热。思维联想速度加快,说话又急又快、滔滔不绝,话题跳跃却难以打断;自我评价极度膨胀,可能盲目投资、挥霍无度,或制定不切实际的宏伟计划,比如辞掉稳定工作去创业,却毫无规划。行为上表现为精力异常旺盛,每天只睡3-4小时却毫无疲惫感,疯狂社交、频繁参加各类活动,甚至出现冲动行为。
而抑郁发作时,患者则跌入情绪的谷底,与躁狂期形成鲜明对比。核心症状是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对以往热衷的事物完全提不起劲,整日唉声叹气、愁眉不展。思维变得迟缓,说话语速减慢、反应迟钝,注意力难以集中;自我评价极低,常陷入强烈的自责与内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行为上表现为精力衰竭,即使什么都不做也感到疲惫不堪,卧床不起、回避社交,严重时会出现自杀念头或行为。两种状态可能间隔数周、数月甚至数年,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混合发作”,即同一时期内同时存在躁狂与抑郁症状,痛苦程度更甚。
值得警惕的是,双相情感障碍的早期症状常被误解,导致诊断延误。躁狂期的“精力充沛”“自信满满”可能被当成“有干劲”,抑郁期的情绪低落又容易被误诊为单纯的抑郁症——临床数据显示,约60%的患者曾被误诊为抑郁症,错误的治疗不仅无效,还可能诱发躁狂发作,加重病情。因此,准确诊断是治疗的关键,需由精神科医生依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1)标准,结合详细病史采集、精神检查及情绪量表评估综合判断,尤其要关注患者是否有过情绪高涨或冲动行为的既往史。
规范治疗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回归正常生活的核心,治疗目标是“稳定情绪、预防复发、恢复社会功能”,采用“药物治疗为基础,心理社会干预为辅助”的综合方案。心境稳定剂是治疗的核心药物,能有效预防躁狂与抑郁发作,稳定患者的情绪波动,常用药物包括锂盐、抗癫痫药等,这类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定期监测血药浓度,避免副作用。对于急性躁狂发作,可短期联合抗精神病药物快速控制症状;抑郁发作时,需谨慎使用抗抑郁药物,避免单独使用诱发躁狂,通常与心境稳定剂联合应用。
心理社会干预在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认知行为治疗能帮助患者识别情绪变化的早期信号,学会应对压力、调节情绪的技巧;人际关系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社交功能,减少人际冲突对情绪的影响;家庭治疗则能帮助家庭成员正确认识疾病,避免对患者过度指责或纵容,营造包容支持的康复环境。此外,患者需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戒烟限酒,这些因素都可能诱发情绪波动;同时要坚持定期复诊,医生会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切勿擅自停药或减药——擅自停药者复发率高达80%以上,而规范治疗并坚持维持用药的患者,复发率可降至30%以下。
公众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误解仍普遍存在,有人将其等同于“性格反复无常”,有人认为患者“只是情绪不好”,这些偏见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病耻感,导致许多患者隐瞒病情、拒绝治疗。事实上,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与大脑神经递质失衡、遗传因素、环境压力相关的病理性疾病,并非“意志力薄弱”或“性格缺陷”。患者需要的是理解与支持,而非歧视与疏远。
如果发现身边人出现情绪剧烈波动、精力异常变化、行为冲动或持续抑郁等症状,应及时提醒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对于患者而言,正视疾病、主动治疗并非懦弱,而是对自己负责的选择。随着医学的进步,通过早期识别、规范治疗与长期康复管理,绝大多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都能稳定情绪,正常工作、学习与生活,摆脱“双面人生”的困扰。
愿全社会能打破对精神疾病的偏见,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搭建包容的支持体系,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在理解与关爱中,走出情绪的两极漩涡,拥抱平稳而有尊严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