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国栋 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肝二科
提到脂肪肝,很多人会下意识将其与“肥胖”“吃太多”划等号,认为这是“胖人专属病”。但临床数据显示,约20%的脂肪肝患者体重正常,甚至有部分患者体重偏轻;更有不少瘦人在体检中意外发现自己患有脂肪肝。这意味着,脂肪肝的成因远比“胖”更复杂,若只盯着体重管理,很可能错过关键干预时机。
首先要明确一个认知:脂肪肝的核心是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超过5%,而非单纯由体重决定。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确实会导致脂肪代谢紊乱,使多余脂肪沉积在肝脏,这是脂肪肝的重要诱因,但绝非唯一原因。临床中,以下几类“非肥胖相关”的脂肪肝诱因,反而更容易被忽视。
长期节食、过度减重的人群,是瘦人脂肪肝的高发群体。当身体长期处于能量极度短缺状态时,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一方面分解肌肉和脂肪组织供能,导致大量游离脂肪酸涌入肝脏;另一方面抑制肝脏内脂肪的氧化分解,让脂肪在肝细胞内不断堆积。这类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比如蛋白质摄入不足,而蛋白质是合成“载脂蛋白”的关键原料——载脂蛋白就像“运输车”,负责将肝脏内的脂肪运送到其他组织消耗,原料不足会直接导致“运输车”短缺,脂肪自然滞留肝脏。曾有一位23岁女性,为减肥每天只吃蔬菜和少量水果,3个月减重20斤,却在体检中查出脂肪肝,正是典型的“饥饿性脂肪肝”。
长期饮酒是诱发脂肪肝的“隐形杀手”,且与体重无关。酒精(乙醇)进入人体后,90%以上需在肝脏代谢,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乙醛”会直接损伤肝细胞,同时抑制脂肪分解酶的活性,导致脂肪无法正常代谢而堆积。临床定义的“酒精性脂肪肝”,指的是男性每天饮酒量超过40克、女性超过20克,连续5年以上,或短期内大量饮酒(2周内每天饮酒超80克),即使体重正常,也可能引发脂肪肝。更危险的是,酒精性脂肪肝进展更快,若不及时戒酒,可能在10-15年内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药物和疾病因素,也会悄悄“催生”脂肪肝。部分药物在代谢过程中会干扰肝脏脂肪代谢,比如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抗结核药(如异烟肼、利福平)、降糖药(如胰岛素、磺脲类药物),以及某些降脂药,都可能导致脂肪在肝脏沉积。此外,一些慢性疾病也会间接诱发脂肪肝,比如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脂肪分解加快,游离脂肪酸增多;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因代谢率降低,脂肪消耗减少,也容易出现肝脏脂肪堆积。这类患者即使体重正常,若基础疾病控制不佳,脂肪肝的风险也会显著升高。
还有一类容易被忽视的情况——遗传因素。临床中存在“家族性脂肪肝”案例,这类患者因基因缺陷(如载脂蛋白B基因突变),天生脂肪代谢能力较弱,即使饮食均衡、体重正常,也可能出现肝细胞脂肪堆积。这类患者往往发病年龄较轻,且更容易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需更早干预。
了解脂肪肝的复杂成因后,更关键的是掌握科学的筛查和干预方法。脂肪肝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多数患者是在体检时通过腹部超声发现,因此定期体检(尤其是40岁以上、有脂肪肝家族史、长期饮酒或患有糖尿病的人群)是早发现的关键。若超声提示脂肪肝,需进一步检查肝功能、血脂、血糖等指标,明确是否存在肝功能损伤(如转氨酶升高),以及是否合并代谢异常。
干预方面,需根据病因“精准施策”:若为酒精性脂肪肝,戒酒是首要措施,同时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帮助肝细胞修复;若为饥饿性脂肪肝,需逐步恢复正常饮食,保证蛋白质摄入,避免过度节食;若为药物或疾病诱发,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将血糖、血脂控制在达标范围)。此外,无论何种类型的脂肪肝,规律运动都能起到辅助改善作用——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配合2-3次力量训练,帮助调节脂肪代谢。
需要警惕的是,脂肪肝并非“良性疾病”。若长期忽视,约10%-20%的非酒精性脂肪肝会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其中又有15%-20%会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切勿再将脂肪肝等同于“胖出来的小毛病”,一旦发现,需及时明确病因,尽早干预,才能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