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花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妇产科
在产房的疼痛分级中,分娩痛被列为最高级,这种剧烈疼痛不仅让产妇身心俱疲,还可能导致产程延长、胎儿缺氧等风险。随着医学技术发展,“无痛分娩”(医学上称为“椎管内分娩镇痛”)逐渐普及,成为缓解产妇痛苦的重要方式。但不少家庭仍对其安全性、流程存在困惑,甚至因误解放弃这一选项。本文将从科学角度,全面解析无痛分娩的核心信息。
一、无痛分娩的核心:安全是第一前提
很多产妇担心无痛分娩会影响胎儿健康或导致产后腰痛,这些顾虑需要用医学数据来澄清。目前临床采用的“椎管内分娩镇痛”,是通过极其精细的操作实现的,其安全性经过了数十年临床验证。
从作用原理来看,无痛分娩并非“完全无痛”,而是将疼痛等级从难以忍受的10级降至3级以下,同时保留产妇的宫缩感知和下肢活动能力,不影响主动用力分娩。麻醉药物通过腰椎间隙注入硬膜外腔,作用于局部神经,药物浓度仅为剖宫产麻醉的1/5-1/10,且几乎不进入母体血液循环,更不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国际权威机构如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明确指出,在专业麻醉医师操作下,椎管内分娩镇痛对母婴的风险极低。
关于“产后腰痛”的误区也需纠正。临床研究表明,产后腰痛发生率在无痛分娩产妇和未使用无痛分娩的产妇中无显著差异,其主要原因是孕期腰椎承重增加、产后肌肉松弛或哺乳姿势不当,而非麻醉操作。麻醉穿刺仅会造成轻微组织损伤,通常1-2周即可恢复,不会留下长期后遗症。
当然,无痛分娩也有严格的禁忌人群,如凝血功能障碍、腰椎畸形或感染、严重心肺疾病的产妇,需要医生在产前评估中排除,确保每一位产妇的安全。
二、无痛分娩的完整流程:从评估到停药
无痛分娩并非“随时可做”,而是需要结合产程进展,在专业团队协作下完成,通常分为四个关键步骤:
1.产前评估(分娩前或产程早期)
产妇入院后,麻醉医师会与产科医生共同评估身体状况:首先查看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报告,确认无麻醉禁忌;其次询问既往病史;最后通过产科检查判断宫颈扩张情况—一般当宫颈口扩张至2-3厘米,宫缩规律且疼痛明显时,才符合无痛分娩的启动条件,过早启动可能影响产程,过晚则无法及时缓解疼痛。
2.麻醉操作(约10-15分钟)
操作前,产妇需采取侧卧位或坐位,背部尽量弯曲,以便麻醉医师找到腰椎间隙。过程中,医师会先对穿刺部位进行局部消毒和麻醉,再用专用穿刺针缓慢刺入硬膜外腔,确认位置正确后,置入一根细导管,随后拔出穿刺针,将导管固定在背部。整个过程中,产妇需保持身体稳定,避免突然移动,麻醉医师会全程沟通,缓解紧张情绪。
3.镇痛维持(贯穿活跃期至分娩结束)
导管连接镇痛泵后,会先给予一剂“负荷剂量”的药物,快速缓解当前疼痛;之后转为持续低剂量给药,产妇还可通过镇痛泵上的“自控按钮”,在疼痛加剧时自行追加小剂量药物。麻醉医师会每隔30-60分钟巡查一次,根据产妇的疼痛反馈调整药物剂量,确保镇痛效果与安全性平衡。
4.停药与导管拔除
当胎儿头部即将娩出(进入第二产程末),麻醉医师会停止给药,让产妇恢复更清晰的宫缩感知,便于配合用力;胎儿娩出后,若产妇无特殊情况,会在30分钟内拔除背部导管,整个过程无明显痛苦。
三、常见疑问解答:消除顾虑,理性选择
疑问1:无痛分娩会导致产妇瘫痪吗?
这是最常见的恐惧,但发生率极低。麻醉穿刺虽需接近脊髓,但专业医师会通过超声或手感精准定位,避开脊髓和神经;即使出现轻微神经刺激(如短暂麻木),也多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恢复。全球范围内,因无痛分娩导致瘫痪的案例不足百万分之一,远低于车祸等日常风险。
疑问2:无痛分娩会延长产程吗?
早期研究认为可能轻微延长第二产程(胎儿娩出阶段),但近年大规模数据显示,在规范操作下,无痛分娩对总产程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反而,疼痛缓解后产妇能更好地休息,减少因过度紧张导致的宫缩乏力,部分情况下还能缩短产程。
疑问3:有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的产妇能做无痛分娩吗?
这类产妇更适合做无痛分娩。妊娠期高血压产妇若疼痛剧烈,可能导致血压骤升,增加子痫风险;妊娠期糖尿病产妇若因疼痛应激导致血糖波动,会影响胎儿状态。无痛分娩可稳定产妇生命体征,降低并发症风险,只要通过术前评估,无麻醉禁忌即可进行。
疑问4:无痛分娩的费用很高吗?
目前无痛分娩已纳入多数地区的医保报销范围,远低于剖宫产的费用。从性价比来看,无痛分娩能减少因疼痛导致的产程并发症,降低剖宫产率,反而能减少整体医疗支出。
无痛分娩的意义,不仅是缓解疼痛,更是让产妇在清醒、舒适的状态下,参与并体验新生命降临的过程,减少分娩带来的心理创伤。希望每一位产妇和家庭都能通过科学了解,理性选择无痛分娩,让“生娃”不再与“剧痛”绑定,让分娩成为一段更有尊严、更温暖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