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婉君 郑州颐和医院医学检验科
你知道吗?我们的肠道里住着一个庞大的 “微生物军团”—— 肠道菌群。它们以万亿级数量栖息在肠道中,种类多达上千种,既帮我们消化食物、合成营养,还能调节免疫力,堪称人体 “隐形的器官”。可一旦这个 “微生态宇宙” 失衡,腹泻、便秘、肥胖甚至慢性疾病都可能找上门。而肠道菌群检测,就像一把 “微观钥匙”,能帮我们看清肠道里的 “居民构成”,为健康保驾护航。
肠道菌群并非杂乱无章的 “微生物集合”,而是分工明确的 “共同体”。其中,双歧杆菌、乳酸菌等 “有益菌” 是肠道的 “守护者”,它们分解膳食纤维产生短链脂肪酸,滋养肠道细胞,还能抑制有害菌生长;大肠杆菌等 “中性菌” 是 “墙头草”,菌群平衡时乖乖 “听话”,失衡时就可能 “作乱”;而沙门氏菌、产气荚膜梭菌等 “有害菌”,则会产生毒素损伤肠道黏膜,引发不适。
可现代生活中,高油高糖饮食、熬夜、滥用抗生素等习惯,很容易打破菌群平衡。比如长期吃外卖,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有益菌会因 “缺粮” 减少;感冒时盲目用抗生素,会 “不分好坏” 杀死大量菌群,导致有害菌趁机繁殖。菌群失衡初期可能只是腹胀、排便不规律,长期则可能诱发肠易激综合征、肥胖,甚至通过 “肠 - 脑轴” 影响情绪,增加焦虑风险。但这些变化肉眼难察,肠道菌群检测就成了 “发现问题” 的关键。
肠道菌群检测的核心,是通过分析粪便样本(粪便中含大量肠道菌群),摸清菌群的 “家底”。目前主流的检测方法是基因测序技术,就像给菌群做 “基因身份证”—— 提取样本中的菌群 DNA,通过测序分析其基因序列,再和数据库对比,就能知道肠道里有哪些菌群、每种菌群的数量占比,以及它们的 “功能”(比如是否擅长分解纤维、合成维生素)。
和传统检查相比,它有三个明显优势:一是 “无创便捷”,只需留取少量粪便样本,不用插管、不用抽血,老少皆宜;二是 “全面细致”,能同时检测细菌、真菌等多种微生物,不仅看 “种类”,还能评估 “多样性”(菌群种类越丰富,肠道越健康);三是 “个性化”,能根据菌群特点给出饮食、益生菌补充等建议,避免 “一刀切” 的调理方式。
不过,它也有小局限:比如不能完全替代肠镜(肠镜能看肠道黏膜病变,菌群检测侧重微生物),且检测结果会受近期饮食、用药影响,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要让菌群检测 “准”,从取样到检测的每一步都有讲究:
检测前 1-2 周,停用抗生素、益生菌(避免暂时改变菌群状态);前 1 天别吃太多高纤维食物(如芹菜、火龙果)或发酵食品(如酸奶、泡菜);女性避开月经期,避免样本污染。
用检测机构提供的无菌采集盒,取粪便 “中段”(避免接触马桶水、卫生纸),量不用多,够采集勺一勺即可,装入专用保存管(管内有防腐剂,防止菌群变质),密封后标注姓名、取样时间,24 小时内送到实验室。
实验室会先提纯样本中的菌群 DNA,再通过基因测序仪分析,最后用生物信息学技术 “解读” 数据,生成包含菌群多样性、优势菌群、潜在风险等内容的报告,整个过程约 3-7 天。
拿到报告不用慌,重点看三个核心指标:
一是 “多样性指数”,数值越高越好(正常成年人一般在 7 以上),数值低说明菌群种类少,肠道抵抗力弱;
二是 “优势菌群”,若双歧杆菌、乳酸菌占比低,可能消化差、免疫力弱;若有害菌占比高,需警惕肠道炎症风险;
三是 “功能评估”,比如 “纤维分解能力弱”,提示要多吃全谷物;“维生素合成不足”,可能需要针对性补充。
临床中,很多人对菌群检测有误区:比如觉得 “菌群报告异常就是有病”,其实轻微失衡通过饮食调整就能改善;还有人认为 “补充益生菌越多越好”,殊不知过量补充可能导致腹胀,需根据报告按需补充。
肠道菌群检测的最大价值,是让健康管理更 “精准”。比如:
• 对便秘人群,若检测发现 “产短链脂肪酸菌群不足”,医生会建议多吃燕麦、红薯,搭配补充双歧杆菌,比盲目吃泻药更治本;
• 对备孕女性,若发现 “有害菌超标”,可提前调理,降低孕期肠道感染风险;
• 对糖尿病患者,通过菌群检测找到 “胰岛素抵抗相关菌群”,针对性调整饮食,辅助控制血糖。
对普通人来说,定期做菌群检测(比如每年一次),能及时发现菌群失衡的 “苗头”,通过饮食、运动等方式干预,避免小问题拖成大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