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爱玲 安阳市中医院手术室
提到手术,人们的目光往往聚焦在主刀医生身上,却鲜少有人注意到手术台旁那群穿着绿色手术服、始终忙碌的身影——手术室护士。他们如同“隐形守护者”,用专业与细致搭建起手术安全的防线,每一个环节的精准操作,都直接关系着手术的成败与患者的生命安全。那么,这群“守护者”在手术全程究竟在忙些什么?
手术开始前,手术室护士的准备工作早已启动,这个阶段被称为“术前访视”。术前1天,责任护士会前往病房,拿着患者的病历与手术通知单,一对一与患者沟通。他们不仅要核对患者的姓名、年龄、手术部位等基础信息,避免“开错刀、做错人”的低级失误,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很多患者术前会因未知而焦虑、恐惧,护士会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手术流程,比如“明天进手术室后会先给您打麻药,过程中不会有疼痛感”,同时演示术后翻身、咳嗽的正确方法,帮助患者缓解紧张,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手术。
术前准备远不止于此。手术当天,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1小时,护士已完成手术间的“全面布置”。他们会检查手术器械的灭菌情况,确保止血钳、手术刀等每一件工具都在有效期内;调试麻醉机、心电监护仪等设备,保证仪器参数正常;根据手术类型准备特殊耗材,比如骨科手术需要的钢板、螺钉,眼科手术需要的显微缝线。此外,护士还要调节手术间的温度与湿度——通常保持在22-25℃、湿度50%-60%,既能让医护人员保持清醒状态,也能避免患者因体温过低引发并发症。
当患者被推进手术间,手术室护士的工作进入“术中配合”的核心阶段,这也是最考验专业能力的环节。此时,护士团队会分为“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分工协作。巡回护士负责在手术间内灵活调度,他们要协助麻醉医生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确保麻醉药物顺利输送;全程紧盯心电监护仪上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数据,一旦出现异常,第一时间告知医生;同时管理手术间的物资,比如及时补充无菌纱布、更换手术灯电池,还要阻止无关人员进入,维持手术间的无菌环境。
器械护士则是主刀医生的“左手右手”,他们从手术开始到结束,始终站在手术台旁,双手保持在无菌区域内。手术前,他们会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器械、纱布、缝针的数量——这一步至关重要,避免术后有异物遗留在患者体内;手术中,他们要精准预判医生的需求,医生刚说完“递止血钳”,器械护士已将合适型号的止血钳递到手中;在缝合伤口时,护士要准确计数缝线的针数,确保伤口缝合严密。对于复杂手术,比如脑部肿瘤切除术,器械护士需要提前熟悉手术步骤,甚至能记住医生常用的器械顺序,让配合达到“无缝衔接”的程度。
手术结束后,手术室护士的工作并未停止,“术后护理”同样关键。他们会先与麻醉医生一起将患者转运到复苏室,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与生命体征,防止患者因麻醉未醒发生坠床或窒息。到达复苏室后,护士会向复苏室医护人员详细交接患者的手术情况,比如术中出血量、使用的药物种类,以及需要重点关注的事项——如果患者有糖尿病史,会特别提醒“注意监测血糖”。
回到手术间,护士还要进行“术后整理”工作。他们会再次清点手术器械与耗材,确认数量与术前一致;将使用过的器械分类回收,送消毒供应中心进行清洗灭菌;清理手术间的医疗垃圾,比如沾有血液的纱布要装入专用医疗垃圾袋,进行无害化处理;最后整理手术记录,将手术时间、器械使用情况等信息详细录入系统,为后续的医疗质量追溯提供依据。
从术前访视到术后整理,手术室护士的工作贯穿手术全程,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他们没有惊心动魄的“开刀瞬间”,却用日复一日的严谨与坚守,为手术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障。这群“隐形守护者”,或许很少被患者记住姓名,但他们的专业与付出,始终是手术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