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爱玲 安阳市中医院手术室
提到手术室,人们往往先想到精密的仪器、严谨的操作和冰冷的器械。但对患者而言,手术不仅是生理上的治疗,更是心理上的考验——陌生的环境、对麻醉的恐惧、对手术效果的担忧,常常让他们陷入焦虑与不安。事实上,优质的手术室护理不仅需要过硬的技术保障安全,更需要注入“人文关怀”的温度,通过细节呵护缓解患者身心压力,让冰冷的手术间成为充满安全感的治愈空间。
手术室的人文关怀,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从患者的视角出发解决实际需求与心理困扰。对患者而言,手术过程中的不安多源于“未知”与“无助”:进入陌生的手术间后,无法自主行动、看不到熟悉的人、听不懂专业术语,容易产生孤独感与恐惧感。尤其是老年患者、儿童患者或首次手术者,这种情绪更为明显,严重时可能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影响麻醉效果与手术配合度。因此,人文关怀并非“额外服务”,而是与医疗技术同等重要的治疗环节,能帮助患者以更平稳的身心状态迎接手术,为术后恢复奠定基础。
手术室护士作为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的角色,通过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的细节关怀,将人文温度渗透到诊疗全程。
一、术前:用“知情”与“陪伴”缓解焦虑
术前是患者心理防线最脆弱的阶段,人文关怀的重点是帮患者建立信任、消除未知恐惧。
个性化沟通,化解恐惧:护士会提前到病房与患者沟通,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手术流程;同时明确告知患者术中会有哪些感受(如术前会扎输液针、麻醉后没有疼痛感),让患者对手术过程有清晰预期,减少因“未知”产生的恐惧。
细节关怀,传递安全感:针对患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帮助,例如为戴眼镜的患者妥善保管眼镜,告知“术后醒来第一时间帮你戴上,让你能看到家人”;为有宗教信仰的患者预留祈祷时间;对儿童患者,允许携带一个熟悉的玩具进入手术间,通过熟悉的物品缓解陌生环境带来的不安。
家属协同,筑牢心理支撑:术前沟通时邀请家属参与,告知家属手术期间的等候区域与信息通报方式,让患者知道“家人一直在外面等你”;手术开始前,若条件允许,可让家属陪同患者走到手术间门口,通过肢体鼓励(如握手、拥抱)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二、术中:用“尊重”与“呵护”减少无助
术中患者处于被动状态,人文关怀的重点是保护患者尊严、提供舒适支持。
保护隐私,维护尊严:在转运患者、摆放手术体位或进行皮肤消毒时,护士会注意遮挡患者身体,只暴露手术所需部位,避免不必要的隐私暴露;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操作前会提前告知“接下来需要帮你调整姿势/消毒皮肤,请你配合”,给予患者充分的尊重。
感官关怀,缓解孤独:手术过程中,若患者未完全麻醉,护士会适时与患者轻声交流,用温和的语气询问“现在感觉怎么样?有没有不舒服?”,避免患者因长时间沉默陷入恐惧;同时根据患者需求调节手术间温度、调整灯光亮度,减少环境刺激带来的不适。
细节呵护,减少痛苦:进行静脉穿刺时,护士会先轻轻揉搓患者手臂使其血管充盈,穿刺后用软枕垫高手臂减轻酸胀感;摆放手术体位时,动作轻柔缓慢,避免因快速移动导致不适。
三、术后:用“衔接”与“告知”延续安心
术后患者刚从麻醉中苏醒,身心仍处于脆弱状态,人文关怀的重点是提供清晰信息、缓解术后不适。
及时告知,稳定情绪:患者苏醒后,护士会第一时间贴近患者耳边轻声告知“手术很成功,现在已经结束了,家人在外面等你”,用明确的好消息缓解患者的不安;同时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轻微不适,说明“这些都是正常反应,会慢慢缓解”,避免患者因不适产生恐慌。
舒适护理,减轻痛苦:针对术后常见不适提供针对性帮助,如为嗓子干痒的患者用棉签蘸温水湿润嘴唇;为因长时间卧床感到腰酸的患者轻轻按摩腰部;转运患者时动作平稳,避免颠簸导致伤口疼痛。
无缝衔接,传递温暖:将患者送回病房时,护士会向病房护士详细交接患者术中情况与术后注意事项,同时向家属说明“患者目前状态稳定,接下来需要注意哪些事项”;离开前会再次询问患者“还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让患者感受到关怀的延续性。
手术室的人文关怀,没有复杂的流程,更多是“换位思考”的细节:一句温和的解释、一次及时的回应、一个尊重的动作,都能成为患者对抗恐惧的力量,让患者在手术治疗中不仅收获健康,更能感受到医疗服务的温度与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