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医聊
  河南医聊
从手术室到复苏室:全程护理的关键环节
发布时间:2023-06-25    阅读:5次
来源:本站 作者:宋爱玲

宋爱玲 安阳市中医院手术室

手术成功只是患者康复的第一步,从手术结束到生命体征稳定的过渡期,是术后风险高发的“关键窗口”。这一阶段的护理需跨越手术室与复苏室(PACU)两大场景,通过无缝衔接的全程管理,应对麻醉苏醒期的呼吸抑制、血压波动、伤口出血等突发状况。手术室与复苏室护士的协同配合,为患者搭建起“安全桥梁”,每个环节的精准操作,都直接关系到术后恢复质量。

这一阶段的护理核心是“风险预判”与“快速响应”。术后患者仍受麻醉药物影响,意识、呼吸、循环功能未完全恢复,且携带气管导管、引流管等,任何疏漏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因此,护理并非简单的“转运+观察”,而是涵盖术前评估、术中记录、转运护航、复苏监测、病房交接的全链条管理,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环节一:术前预案,筑牢衔接基础

全程护理的准备工作在手术前已启动,手术室护士会为患者制定个性化“衔接预案”,核心是预判潜在风险。

信息收集:详细记录患者年龄、基础疾病、手术类型、麻醉方式,以及术中可能的风险点,例如“老年患者全麻行髋关节置换术,术中出血300ml,需重点关注苏醒期呼吸与血压”。

物品准备:提前备好转运用品,包括便携式呼吸机、监护仪、急救药品(肾上腺素、阿托品)、止血带,以及固定导管的弹力绷带、保护隐私的盖被,确保转运“有备无患”。

沟通协同:手术结束前30分钟,手术室护士与复苏室护士“提前沟通”,告知患者基本情况、术中关键信息(用药量、出血量、留置导管种类),让复苏室提前备好设备与物品,缩短患者到院后的准备时间。

环节二:术中记录,留存复苏“线索”

手术中,手术室护士实时记录患者“动态数据”,这些记录是复苏室护理的重要依据,相当于绘制“风险地图”。

关键数据记录:详细记录术中生命体征、输液量、输血量、麻醉药物种类与剂量,以及异常情况。例如“14:30心率降至50次/分,推注阿托品0.5mg后恢复至70次/分”,帮助复苏室护士重点关注心率变化。

导管与伤口记录:标注留置导管位置与用途,记录伤口敷料情况,为复苏室观察提供参考。

苏醒状态评估:手术结束前10分钟,初步评估患者麻醉苏醒程度(能否睁眼、肢体是否活动、呼吸是否平稳),计入记录单,为复苏室管理提供起点。

环节三:转运护航,守住安全“关卡”

从手术室到复苏室的转运虽仅几分钟,却是风险集中的“移动环节”,需2-3名医护人员协同完成。

转运前核查:核对患者信息,检查导管固定情况,确保监护仪、呼吸机连接正常、电量充足,急救药品备好。

体位与防护:根据患者情况调整转运体位,如带气管导管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误吸;有引流管者将引流袋固定在低于伤口处,避免引流液反流感染。同时用盖被包裹患者,保护隐私并防受凉。

途中监测:转运中一名护士观察患者面色、呼吸,另一名紧盯监护仪数据,若出现血压骤降、血氧下降等异常,立即停下急救,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继续。

环节四:复苏监测,构筑稳定“防线”

患者到达复苏室后,复苏室护士接过“护理接力棒”,开展针对性监测与护理,直至达到转出标准。

多维度评估:先进行“ABC评估”(Airway气道、Breathing呼吸、Circulation循环),检查气道通畅度、呼吸频率深度、血压心率稳定性;再评估意识状态、伤口渗血情况、导管引流液颜色与量。

动态干预:呼吸浅慢者给予面罩吸氧,血压偏低者遵医嘱加快输液,苏醒期躁动者轻轻安抚并约束肢体防导管脱落或伤口裂开。每510分钟记录一次生命体征,绘制变化曲线,及时发现异常趋势。

转出评估:当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稳定(血压心率正常范围超30分钟)、疼痛评分≤3分、无明显出血或呼吸困难时,复苏室护士与病房护士交接,告知复苏过程,确保护理延续。

从手术室到复苏室的全程护理,是医疗团队“协同作战”的缩影。每个环节的精准操作,既是对技术的考验,也是对责任与细心的检验。这环环相扣的护理链条,为患者平稳度过术后关键期提供坚实保障,让手术治疗既有“技术精度”,更有“安全温度”。


  • 电话:0371-65749110  手机:15890150570

    邮箱: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花路18号河南广播电视台

  • 微信

    公众号

    微信
    抖音

    抖音

    抖音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博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保存图片,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河南法治频道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