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洪晓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二病区
血液病,涵盖白血病、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等多种病症,其护理的专业性和严谨性要求极高。然而,在实际护理过程中,许多患者和家属因缺乏科学认知,容易陷入护理误区,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增加感染、出血等风险。本文将为您揭开常见的血液病护理误区,并提供科学的护理方法。
一、认知误区:血液病≠“绝症”,积极护理可改善预后
误区:认为血液病无法治愈,放弃护理。许多人将血液病与“绝症”划等号,一旦确诊便消极对待,甚至放弃日常护理。事实上,随着医学发展,部分血液病(如缺铁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通过规范治疗和科学护理可完全治愈;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也可通过化疗、靶向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手段实现长期缓解。放弃护理不仅会加速病情恶化,还可能因并发症危及生命。
正确做法: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定期与医生沟通,了解疾病进展和护理要点,将护理融入日常生活,为康复创造条件。
二、饮食误区:盲目进补或过度忌口均不可取
误区1:大量食用“补血神品”就能快速改善贫血。部分贫血患者家属迷信红枣、红糖、阿胶等食物的补血功效,让患者大量食用。实际上,这些食物中的铁含量和吸收率较低,单纯依赖食补难以满足严重贫血患者的需求。例如,每100克红枣含铁量仅2.3毫克,且多为非血红素铁,吸收率不足5%。
正确做法:区分贫血类型,针对性饮食。缺铁性贫血患者应增加富含血红素铁的食物(如猪肝、鸭血、红肉),搭配维生素C(如橙子、青椒)促进吸收;巨幼细胞贫血患者需补充富含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豆类)。同时,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铁剂或营养素补充剂。
误区2:为防感染,过度限制饮食。有些家属担心食物不洁引发感染,禁止患者食用一切生冷食物,甚至连水果都完全忌口。长期如此易导致营养不良,反而削弱免疫力。
正确做法:遵循“清洁、新鲜、适量”原则。水果可洗净后削皮或切块蒸煮食用;肉类、海鲜彻底煮熟;避免食用过期、变质或来源不明的食物。必要时可使用消毒柜处理餐具和食材。
三、用药误区:擅自停药或增减剂量危害大
误区:症状缓解就自行停药。部分血液病患者在血常规指标好转或症状减轻后,自行停止服药或减少剂量。例如,缺铁性贫血患者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立即停用铁剂,可能导致贫血复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骤然停药,易引发病情反弹。
正确做法:严格遵医嘱用药,切勿擅自调整方案。即使症状改善,也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药或停药。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监测治疗效果和药物副作用。
四、生活护理误区:忽视细节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误区1:过度静养,拒绝一切运动。许多家属认为血液病患者应长期卧床休息,避免活动。但长期缺乏运动易导致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还可能引发深静脉血栓。
正确做法:根据病情和体力选择合适的运动。血小板计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患者,可进行散步、瑜伽、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血小板严重减少时,以床上活动(如翻身、肢体伸展)为主,防止摔倒和碰撞。
误区2:不重视口腔和皮肤护理。血液病患者免疫力低下,口腔、皮肤破损易引发感染。部分家属忽视日常清洁,导致患者出现口腔溃疡、压疮等问题。
正确做法:每日用软毛牙刷或漱口水清洁口腔;血小板减少者避免使用牙线,以防牙龈出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更换衣物和床单;长期卧床者每2小时翻身一次,预防压疮。
五、心理护理误区:忽视患者情绪易加重病情
误区:认为“坚强点”就能克服负面情绪。面对患者焦虑、抑郁等情绪,家属常以“别想太多”“要坚强”简单回应,忽视其心理需求。长期压抑情绪会影响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削弱治疗效果。
正确做法:主动倾听患者感受,给予情感支持。通过聊天、陪伴、鼓励兴趣爱好等方式缓解压力;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帮助,避免心理问题恶化。
综上所述,血液病的护理需要科学、规范与耐心。避开上述误区,从饮食、用药、生活、心理等多方面入手,才能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助力其早日康复。若对护理方法存疑,建议及时咨询医生或专业护理人员,切勿盲目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