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法快讯 >> 平安基层
法脉千年 辉映今朝
——我省传承发展传统法律文化纪实
发布时间:2025-09-25    阅读:0次
来源:河南省司法厅 作者:陶金

  周公制礼作乐,铸就礼法合治的基石;张释之持衡践行法不阿贵;内乡县衙悬挂“公生明,廉生威”的治世箴言;包青天留下“铁面丹心昭日月”的千古传奇……河南,这片孕育华夏文明的沃土,有着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中原传统法律文化,奔涌着法治精神的源头活水。

  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和发展好传统法律文化,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法治实践相融合,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八五”普法期间,我省依托厚重的历史资源,以历史为卷、以创新为笔,梳理激活其中蕴含的法治元素,通过系统性挖掘、多元化呈现、精准式普法、立体式宣传,使传统法律文化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延续了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文脉,更谱写了中原传统法律文化在新时代的璀璨华章。

摸清家底  让法治宝藏在指尖“复活”

  轻轻一点,千年法脉便在指尖流转。

  如今,用手机打开河南传统法律文化展示平台,点击河南传统法律文化电子图谱,一扇历史的大门就能立即开启。从夏、商、周到近现代,诞生于中原大地上灿若星海的法律文化人物和历史遗存,如点点星光,徐徐铺展在眼前。

  在2023年河南省“宪法宣传周”启动仪式上,河南传统法律文化展示平台亮相,集纳传统法律文化知识图谱、传统法律文化可视化地图、传统法治人物、法律文化遗存、红色法治文化等5方面展示内容,立体呈现河南传统法治人物133名、法律文化遗存105处、红色法治文化资源42处。截至目前,河南传统法律文化展示平台累计访问量突破1510万人次,最高单日访问量超过6.5万人次,已经成为大家了解河南历史文化、感悟法治精神的重要窗口。

  河南作为中华法系的重要发源地和演进地,传统法律文化资源富集、价值深远。省司法厅组建专班,与文化和旅游部门合作,对传统法律文化遗址、文物、史料等进行数据采集,摸清河南传统法律文化的家底,将历史上分散的、碎片化的河南传统法律文化信息进行系统整合,并按照朝代、地域等进行明确分类整理,梳理出传统法律文化资源436项;搭建传统法律人物、法律遗存、红色法治文化3个数据库,将法律文化数据整理成清晰、完整且易于理解的知识体系,建成河南传统法律文化资源库。

  在此基础上,省司法厅积极运用大数据图谱、人工智能及数据可视化等前沿技术,对资源数据进行立体化、交互式呈现,精心打造河南传统法律文化电子图谱。通过星图式知识图谱、可视化地图等形式,立体呈现3个数据库,为社会公众提供了直观便捷的线上阅览平台,让厚重的历史文化轻起来、活起来。

  今年,省司法厅依托该图谱开展“纵游河南·追寻法脉”主题活动,网友跟随图谱打卡,发布视频8600条,浏览量2250万人次,真正实现了传统法律文化“破圈”传播。

河南传统法律文化可视化地图

创意表达  培育传统法律文化新品牌

  河南,孕育了周公制礼、子产铸刑鼎等浓墨重彩的法治故事,诞生了商鞅、韩非、李斯等耀眼的法学名家,绘就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以礼为核心、以民为本的底色。

  如何讲好这方天地的法治故事,让更多人了解河南传统法律文化,做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场由省司法厅发起的穿越古今的探法之旅开始了。

  在商都郑州,大学生“探法体验官”寻访子产祠园,了解被梁启超称为“法学的先驱”的子产的故事:把刑书铸在鼎上公之于众,表明法律神圣不可亵渎,开了我国古代成文法的先河。

  在古都安阳,大学生“探法体验官”透过一片甲骨探寻法的源头:甲骨文的“律”字、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法”字,都有规则、规范的意思,表达了先人尊崇法律、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在龙都濮阳,大学生“探法体验官”回溯盟约时代,用澶渊之盟讲述“礼”“信”之意:会盟中涵盖的尊“礼”守“信”之意,是一种承诺约束,“礼”代表了古代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信”则指言出必行、信守承诺。

  近一年来,大学生“探法体验官”还重点探访了大运河、内乡县衙、开封府等优秀法治遗存,将河南地区法律文化在中华法系演进过程中的价值一一挖掘出来。最终,这些内容被制作成系列电视节目《古今探法》。目前,该节目第一季50期已全部播出,成为传播传统法律文化的新窗口。

  《古今探法》节目组深入各地采访、编排的过程,也是推动传统法律文化传承和推广的过程。在节目录制过程中,各地还主动挖掘资源,提炼法治元素,推出洛阳《龙鲤说法》、平顶山《法治文化在鲁山》、滑县《运河探法》等系列节目,形成了省地联动、多元发声、全民参与的生动局面,真正让传统法律文化在基层活起来、火起来。

精准供给  让法律文化说起“家乡话”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为打通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从沉睡到苏醒再到普及的全链条,“八五”普法期间,我省按照提高普法针对性实效性的要求,针对不同群体,分层分类分众开展普法工作,把法治文化建设成果转化为个性化、差异化普法产品,提高普法供给的精准性,不断提升普法效果,让法律知识和传统法律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面向青少年,用“青言青语”讲好传统法律故事。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挥专业优势,编辑文化遗产保护法治系列读本《如是漫说》,将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法律、真实案件以漫画形式呈现。省司法厅创作青少年法治文化读本《跨越千年的对话》,带领青少年穿越时空,对话周公、子产等古代法治人物,领略古圣先贤的治理与法律智慧;与河南大学合作,创作由大学生编排、出演的普法短剧《子产铸刑鼎》《徙木立信》等。

  面向广大群众,提出并实践“文艺+法治”模式。省司法厅将传统法律文化与民俗文化、本地文化相结合,以接地气的形式聚人气:联合南阳市、方城县创作豫剧传统法治大戏《大汉廷尉张释之》,将张释之秉公正直、执法如山的情怀及公平正义的执法精神呈现在群众面前;在宝丰县马街书会开设法治说书专场;在三门峡市举办全国法治楹联大赛;在郏县举办“书·法”系列活动;在鲁山县举办“法治杯”全国征文大赛;在舞阳县举办全国法治农民画大赛,让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传下去。

  今年以来,我省将送法下乡纳入文化下乡大盘中,在马街书会上设置“法治书场”,在浚县、滑县古庙会上举办“法治文化大集”,精选《洛阳令》《哑女告状》《铡赵王》《七品芝麻官下乡来普法》等50多个节目,打造送法进农村的压轴大戏。

《子产铸刑鼎》法治短剧剧照

升级阵地  用传统文化“打卡”新地标

  初秋时节,位于郏县县城西北23公里处的三苏园景区风景正好。“律法源于生活。苏轼为官40多年,无论是执政还是判案,始终以百姓利益为中心,坚持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这一思想放在今天仍不过时……”普法志愿者娓娓讲述着苏轼因法便民的法律思想,为大家认识三苏父子提供了新的角度。

  在古老的中原大地,有许多像三苏园一样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法治地标。“八五”普法期间,我省推动传统法律文化与法治遗存深度融合,建设法治文化阵地。洛阳市二程文化园建成传统法律文化长廊;三苏园邀请专家深入探讨,把景区打造成普法新阵地,同时提炼苏轼因法便民的思想理念,打造专题法治文化展厅,形成苏轼法律文化公园;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建成中华法律文明博物馆,为大学生提供立体课堂。

  我省将传统法律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整体布局,融入现有法治文化阵地,持续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的示范引领功能,主动对接相关部门,将法治文化元素嵌入旅游线路和学生研学实践;在对黄河法治文化带、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等4个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进行提升改造时,加入传统法律文化版块,开展法治研学等系列活动,培育70个省级优秀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实现传统法律文化内容全覆盖,形成了“挖掘一点、带动一片”的燎原之势。

  同时,我省紧抓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打造大运河法治文化带,用核心圈、影响圈、辐射圈层层叠加的“同心圆”,推动传统法律文化与日常生活、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传承与旅游体验双赢;依托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邓颖超祖居等红色资源,建设一批红色法治宣传教育阵地,串联形成淮河红色法治文化带。目前,全省已构建起东西呼应、南北贯通、色彩纷呈的法治文化阵地集群,辐射带动效应持续增强。

  • 电话:0371-65749110  手机:15890150570

    邮箱: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花路18号河南广播电视台

  • 微信

    公众号

    微信
    抖音

    抖音

    抖音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博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保存图片,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河南法治频道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