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下的送达,未诉先得的暖流。清晨7时,柴达木盆地的第一缕阳光刚爬上雪山,青海省都兰县人民法院的警车已行驶在通往宗加镇枸杞产业区的土路上。执行局局长杨银堆和党员干警今天的任务不是去执行,而是跑在矛盾爆发之前。
此刻,在县城那头,种植枸杞的农户张大姐盯着手机银行短信,手指颤抖着:“尾号××××账户入账12860元。”被拖欠大半年的工资,竟没打官司就到账了!她来到法院紧握着执行法官的手哽咽道:“法官,钱提前到账了!”
张大姐的惊喜,并非个例。在都兰法院,这份“提前送来的温暖”如今已是执行工作的日常新气象。都兰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孙晓东翻开工作记录,一组数字勾勒出这份改变的力量:2025年,借助“执前督”机制,已有3635.64万元案款在诉前、判前主动履行;执行到位率同比提升了17.75%。数字背后,是一张张如释重负的面孔,是从“打赢官司却拿不到钱”的漫长等待,到“权益纸上落,真金入账来”的有效保障。这一切源于都兰法院一场关于执行困境的自我革命——“执前督”,一个将执行力量关口前移,在诉讼、审判阶段就未雨绸缪,激活权益兑现的“破局引擎”。
党建引领 未执先督
解忧于“薪”火未燃
枸杞产业是都兰的经济命脉,也是劳资纠纷高发地。“农民工清晨5时下地,血汗钱一天都拖不起!”杨银堆的日志里写满紧迫。在宗加镇枸杞园,“党员先锋岗”的旗帜被插进田间。法官助理用双语开展普法问答活动,乡亲们围在“普法小摊”前听得入神。这种创新普法曾化解一场危机:承包人马某与工头因口头约定模糊争执不下,多亏村民想起普法时强调的“书面约定”原则,双方在村调委会和法院干警的见证下迅速谈妥,从纠纷冒出到结清工钱,全程只用了72小时。
更艰巨的任务是12名农民工的13.3万元欠薪案。执行团队联合村调委会直扑工地,三天三夜连轴转——查工时、找发包方施压、释明法律后果。“汗珠子摔八瓣挣的钱,耽搁一天都是罪过!”党员干警的这句话击中了工程公司负责人。第3天,全额工资汇入每个工人账户。这场发生在诉讼之前的“督战”,高效得如同精准的消防,扑灭了即将燃起的“薪”愁烈火。
机制创新 立审执贯通
让胜诉权益“活”在当下
“过去打赢官司只是‘纸面赢家’,现在从起诉那刻起,执行保障就已启动。”孙晓东点开协同办案系统,屏幕上显示财产线索实时跳动。
格尔木某工程公司负责人对此深有体会。该公司起诉都兰企业追讨20万元工程款时,速裁团队同步启动执行风险评估。立案当天,执行局在线上冻结对方账户。“账户冻结短信就是最强督促!”杨银堆翻着台账说。被执行人5天内付清欠款,当事人感叹:“没跑几趟法院,钱就到手了!”
戈壁深处的“杞红法庭”数据更具说服力:涉枸杞产业案件强制执行率下降37%,10万元以下案件自动履行率达74%。
秘诀何在?孙晓东指向系统里闪烁的提醒弹窗:“保全﹢预警‘双剑合璧’,审判环节发现的任何财产线索或被执行人的异常动态,如银行账户突然大额转移等,法官一点鼠标,信息便即时推送至执行局。预警就是行动的发令枪!”
多元共治 聚力破坚冰
筑牢“最后的屏障”
执行攻坚战,“最硬的骨头”往往在野外。香加乡那600亩被非法强占的草场腾退案,曾被杨银堆称为“啃了十年的硬骨头”。被执行人同某扬言要“放牦牛撞警戒线”,现场剑拔弩张。单靠法院单打独斗,举步维艰。都兰法院亮出了“执前督”的另一件“核心武器”——多元共治。执行团队联合属地乡镇政府、邀请人大代表现场监督、协调派出所保障秩序,甚至请来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参与劝导组成联合工作组,顶着沙暴徒步6小时勘界。在多方见证下,同某最终拆除强占十年的帐篷。“这不仅是法院的事,也是牧区稳定的大事!”乡镇干部的话道破了共治真谛。
对“执行不能”的案件,都兰法院联合政府建立专项破产资金池清理“僵尸企业”,创新“政府﹢法院﹢保险”救助机制,三年共为134名困难申请人发放147.07万元救助金。“从单打独斗到府院联动,从各自为战到力量协同,我们正在做的,就是织密一张兜住公平正义最后落点的保障网。”杨银堆总结道。
破局之路,向民而行。“执前督”机制如同清流注入:首执案件终本率下降10.15%,平均结案周期压减至49天,同比下降36天。
当夕阳再次为宗加镇的枸杞地镀上金边时,忙碌了一天的干警们踏上归途。尘土漫天的乡道上,法院警车的灯光依旧闪烁。执行工作的路上没有终点,挑战永远存在,但方向从未如此清晰——像张大姐手机上的那条到账短信,像李某们提前拿到的血汗钱,像香加乡重归平静的那片草场,也像134名困难申请人手中那份承载着希望与尊严的救助金……这些碎片拼出执行破局的终极答案:让判决书的文字,化作百姓口袋里叮当作响的“真金白银”。
“执行,永远在路上。”杨银堆的目光穿过漫天尘土,望向更远的村庄。这条路从法庭延伸至田间地头,从诉前铺到权益兑现的最后一米,而破局之钥,正在于以“向前一步”的担当,把司法的温暖提前送达。
来源:人民法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