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江辉 三门峡市中医院影像科
提到影像检查(如 X 光、CT),很多人会担心 “辐射会不会伤害身体”“做一次检查的辐射量到底有多大”。事实上,辐射并非洪水猛兽 —— 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天然辐射(如阳光、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而医学影像检查的辐射剂量大多在安全范围内。但不同检查的辐射差异巨大,从 “几乎无辐射” 的超声、MRI,到 “辐射量较高” 的 CT,了解各类检查的辐射剂量,能帮我们在 “必要检查” 与 “辐射防护” 间找到平衡。本文将用通俗的语言,拆解一次影像检查的辐射真相。
要理解影像检查的辐射,首先需要明确两个核心概念,避免因 “未知” 产生恐慌。
辐射对人体的影响,用 “有效剂量” 来衡量,单位是 “毫西弗(mSv)”。这个单位能直观反映不同辐射源对人体的潜在风险 —— 剂量越高,风险相对越大,但 “低剂量” 不等于 “无风险”,“高剂量” 也并非 “一定会致病”,需结合累积剂量和暴露时间综合判断。
举个通俗的例子:1 支香烟的尼古丁含量对健康有影响,但偶尔吸 1 支与长期每天吸 1 包,危害完全不同;辐射也是如此,单次低剂量检查的风险极低,但若短时间内多次做高辐射检查,累积剂量超标,才可能增加健康风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的标准,普通人每年接受的天然辐射剂量约为 2-3 mSv(主要来自宇宙射线、土壤中的氡气等),这是人体可自然适应的 “背景辐射”。
而医学影像检查的辐射剂量,需遵循 “合理使用低剂量(ALARA)原则”—— 即 “在保证检查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辐射剂量”。通常认为,单次检查辐射剂量低于 100 mSv 时,不会对人体造成明显的急性损伤;只有当累积剂量超过 1000 mSv(相当于做 100 次高剂量 CT),才会显著增加癌症等疾病的风险。
不同影像检查的原理不同,辐射剂量也天差地别。我们可以将其分为 “无辐射组” 和 “有辐射组”,清晰对比各类检查的实际剂量。
这类检查不依赖电离辐射成像,对人体无辐射危害,适合孕妇、儿童及需要多次复查的患者,常见包括:
• 超声(B 超、彩超):通过声波反射成像,无任何辐射。无论是腹部 B 超(查肝、胆、肾)、妇科 B 超,还是心脏彩超,剂量均为 0 mSv,可放心多次检查;
• 磁共振(MRI):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成像,不产生电离辐射,剂量同样为 0 mSv。适合检查脑部、脊柱、关节等软组织,但因检查时间长(通常 10-30 分钟)、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支架、假牙)的患者无法做。
这类检查依赖 X 射线、CT 等电离辐射成像,有一定辐射剂量,但多数单次检查剂量远低于安全阈值,常见包括:
• 普通 X 光片(胸片、骨片):辐射剂量极低,是 “有辐射检查中最安全的”。一张胸片的剂量约 0.01-0.1 mSv,仅相当于 1-10 天的天然背景辐射;一张骨片(如膝关节、腰椎片)剂量约 0.02-0.2 mSv,相当于 2-20 天的天然辐射。因剂量低、价格便宜,常用于初步筛查(如肺炎、骨折);
• CT 检查:辐射剂量远高于 X 光片,不同部位的 CT 剂量差异较大。头部 CT 剂量约 1-2 mSv(相当于 1-2 年的天然辐射),胸部 CT 约 5-8 mSv(相当于 5-8 年的天然辐射),腹部 CT 约 8-12 mSv(相当于 8-12 年的天然辐射),而增强 CT(需注射造影剂)因扫描次数多,剂量会再增加 30%-50%。CT 的优势是成像清晰、能看细节,适合进一步诊断(如肺癌筛查、脑出血定位),但需避免 “不必要的 CT 检查”;
• 造影检查(如冠脉造影、胃肠钡餐):辐射剂量因检查类型和时间差异大。冠脉造影(查心脏血管)的剂量约 5-15 mSv(相当于 5-15 年的天然辐射),胃肠钡餐(查胃、肠道)因需要多次曝光,剂量约 3-10 mSv。这类检查通常用于明确特定疾病(如冠心病、胃溃疡),需在医生评估后进行。
这里有个更直观的对比:做 1 次胸部 CT 的辐射剂量,相当于拍 50-80 张胸片;做 1 次腹部 CT 的剂量,相当于拍 80-120 张胸片。因此,除非病情需要,医生通常会优先推荐 X 光片,而非直接做 CT。
很多人对影像检查的辐射感到焦虑,是因为 “没有参照物”。其实,我们每天接触的天然辐射和人为辐射,总量并不少,对比后会发现:多数影像检查的辐射 “微不足道”。
以下是常见辐射源的剂量参考(均为单次或年均剂量):
• 乘坐 1 次长途飞机(如北京到上海):因高空宇宙射线更强,剂量约 0.005-0.01 mSv,相当于 1/2 张胸片;
• 每天使用手机、电脑:剂量几乎可忽略(约 0.0001 mSv / 天),远低于影像检查;
• 居住在高氡气地区(如部分山区):年均辐射剂量约 5-10 mSv,相当于 1 次胸部 CT;
• 做 1 次牙齿 X 光片:剂量约 0.005 mSv,相当于半天的天然辐射;
• 做 1 次 PET-CT(全身肿瘤筛查):剂量约 20-30 mSv(目前临床辐射剂量最高的影像检查),相当于 20-30 年的天然辐射,因此不建议作为 “常规体检项目”,仅用于癌症分期、复发监测等特殊情况。
由此可见,除了 PET-CT 和多次 CT 检查,多数影像检查的辐射剂量,在日常生活的 “辐射总量” 中占比不高,无需过度恐慌。
虽然多数影像检查的辐射安全,但 “能少则少”,尤其是孕妇、儿童、备孕人群,更需做好辐射防护。具体可遵循以下 3 个原则:
很多人身体不适时,会主动要求 “做个 CT 看看更放心”,但实际上,多数常见病(如普通感冒、轻度咳嗽)无需做 CT。正确的做法是:听从医生建议,根据病情选择检查方式—— 比如咳嗽先拍胸片,若发现异常再做 CT;骨折先拍骨片,若需看关节细节再做 MRI(无辐射)。避免因 “焦虑” 主动要求高辐射检查。
做有辐射检查时,医生或技师会为患者提供防护用品(如铅衣、铅帽、铅围脖),遮挡非检查部位(如做胸片时遮挡甲状腺、腹部;做腹部 CT 时遮挡盆腔、甲状腺)。此时需注意:不要拒绝防护用品,尤其是儿童、孕妇(仅在必要时做辐射检查),防护能减少 50%-90% 的非必要辐射暴露。
若因慢性病(如肿瘤、肾病)需要多次做影像检查,建议主动记录 “检查时间、类型、部位”(如 “2024 年 3 月做胸部 CT,2024 年 6 月做头部 CT”),就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 “累积辐射剂量” 调整检查方案,避免短时间内重复做高辐射检查(如半年内做 3 次以上 CT)。
孕妇和儿童对辐射更敏感(儿童细胞分裂快,孕妇涉及胎儿发育),需特别注意:
• 孕妇:除非危及生命(如怀疑脑出血、宫外孕破裂),否则应避免所有辐射检查,优先选择超声、MRI;若必须做辐射检查(如胸片),需严格遮挡腹部,确保胎儿辐射剂量低于 0.01 mSv(安全阈值);
• 儿童:做辐射检查时,需使用 “儿童专用低剂量方案”(如儿童 CT 的剂量比成人低 50%-70%),并全程做好防护,避免因 “成人剂量” 导致辐射超标。同时,避免儿童因 “轻微不适”(如感冒发烧)做 CT 检查。
总之,影像检查的辐射并非 “洪水猛兽”—— 无辐射的超声、MRI 可放心做,有辐射的 X 光片、CT 多数单次剂量安全,只需避免 “不必要的检查” 和 “重复辐射”。关键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既不因 “怕辐射” 延误诊断,也不因 “盲目检查” 增加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