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江辉 三门峡市中医院影像科
拿到影像检查报告(如 CT、MRI、超声)时,不少人会因看到 “占位性病变”(简称 “占位”)一词而恐慌,下意识将其与 “癌症” 划等号。但事实上,“占位” 只是医学上对 “身体某个部位出现异常肿块或组织,占据了正常器官空间” 的描述,并非癌症的专属标签。它可能是良性的囊肿、结节,也可能是恶性的肿瘤,甚至可能是炎症引起的增生。本文将从 “占位” 的本质、常见类型、确诊方式等方面,帮你理性看待这一医学术语。
在医学影像中,正常器官和组织都有固定的形态、大小和密度(或回声)。当某个部位出现不该有的 “额外物质”—— 可能是液体、固体肿块、增生组织时,这些物质会 “占据” 正常器官的空间,导致器官形态改变或功能受影响,医生便会在报告中称之为 “占位性病变”。
简单来说,“占位” 就像家里突然多了一个 “不明物品”:它可能是无害的收纳盒(良性病变),也可能是有风险的废品(恶性病变),但仅凭 “多了个东西” 这一描述,无法直接判断其性质。因此,“占位” 是对 “病变存在” 的客观描述,不是对 “病变良恶性” 的最终诊断,更不能等同于癌症。
影像报告中的 “占位”,可能是以下几类常见病变,其中良性病变占比超过 70%,只有少数可能发展为恶性或本身就是恶性肿瘤。
这类 “占位” 的特点是生长缓慢、边界清晰,不会侵犯周围器官,也不会发生远处转移,对身体危害较小,常见类型包括:
• 囊肿:由液体或半流体构成的囊状结构,像 “装满水的气球”,常见于肝、肾、卵巢等器官。比如肝囊肿、肾囊肿,多数直径小于 5 厘米,不会引起不适,只需定期复查,无需手术;
• 结节与增生:器官局部组织细胞增多形成的小肿块,如甲状腺结节(90% 以上为良性)、乳腺增生结节、肺结节(直径小于 8 毫米的结节,恶性概率低于 5%)。这类 “占位” 通常质地均匀,边界清晰,部分会随身体状态变化(如乳腺增生结节可能在月经后缩小);
• 良性肿瘤:由分化成熟的细胞构成的肿块,如子宫肌瘤(女性子宫常见良性肿瘤)、脂肪瘤(皮下脂肪组织形成的柔软肿块)、血管瘤(血管异常增生形成的 “血管团”,常见于皮肤、肝脏)。这类肿瘤不会扩散,若不压迫周围器官或引起症状,可长期观察。
少数 “占位” 属于恶性病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癌症。其特点是生长迅速、边界模糊,会侵犯周围组织,还可能通过血液或淋巴转移到其他器官。常见的恶性 “占位” 表现有:
• 实体肿瘤:如肺癌(影像中可能表现为边界不清、有毛刺的肺内占位,伴随胸膜牵拉征)、肝癌(多表现为肝脏内低密度占位,边界不规则)、胃癌(胃镜下可见胃黏膜隆起性占位,表面可能破溃、出血);
• 转移瘤:其他部位的癌症转移到某个器官形成的 “占位”,比如乳腺癌转移到肺部形成的肺转移瘤,结肠癌转移到肝脏形成的肝转移瘤。这类 “占位” 通常是多个,而非单个出现。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 “占位” 被确诊为恶性,也并非 “无药可医”。早期恶性肿瘤通过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治疗,5 年生存率可达 60% 以上(如早期肺癌 5 年生存率约 70%-90%),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
影像报告中的 “占位” 只是 “初步线索”,要明确其是否为癌症,还需通过以下三类检查 “层层递进”,获取更精准的诊断依据:
若普通 CT、MRI 无法判断 “占位” 性质,医生会建议做增强扫描 —— 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观察 “占位” 的血液供应情况:
• 良性 “占位”(如囊肿)通常不会吸收造影剂,影像上仍为 “黑色无回声区”;
• 恶性 “占位” 因血管丰富,会大量吸收造影剂,表现为 “快速强化、缓慢消退”,与周围正常组织形成明显对比。
病理检查是判断 “占位” 良恶性的最终依据,通过获取 “占位” 组织的细胞或组织样本,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
• 穿刺活检:用细针从 “占位” 中抽取少量细胞(如甲状腺结节穿刺、肺结节穿刺),或取一小块组织(如肝占位穿刺),进行病理分析。若发现 “癌细胞”,即可确诊癌症;
• 手术切除活检:若 “占位” 较小且位置表浅(如皮下脂肪瘤、乳腺结节),可直接手术切除整个 “占位”,再做病理检查,既能明确诊断,也能达到治疗目的;
• 内镜活检:针对胃肠道、呼吸道等空腔器官的 “占位”(如胃内占位、支气管内占位),可通过胃镜、支气管镜直接观察 “占位” 形态,并取组织活检。
肿瘤标志物是癌细胞分泌的特殊物质(如肺癌相关的 CEA、肝癌相关的 AFP、乳腺癌相关的 CA15-3),可通过血液检测发现:
• 若 “占位” 伴随肿瘤标志物明显升高(如 AFP 超过 400ng/ml,可能提示肝癌),会增加恶性的可能性;
• 但肿瘤标志物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癌症(部分早期癌症患者肿瘤标志物仍在正常范围),因此只能作为辅助参考,不能单独用于确诊。
面对影像报告中的 “占位”,最忌两种极端:一是过度恐慌,认为 “一定是癌症”,导致焦虑失眠;二是完全忽视,不复查不治疗,错过恶性病变的最佳干预时机。正确的做法是:
不同器官的 “占位”,良恶性概率差异很大(如肝内占位中,良性的肝囊肿、血管瘤占比超过 80%,而胰腺占位中恶性概率较高)。建议携带报告找专科医生(如肺部占位找呼吸科或胸外科医生,乳腺占位找乳腺科医生),医生会结合你的症状、病史、影像细节(如 “占位” 大小、边界、密度),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
• 若医生判断 “占位” 良性可能性大(如直径小于 5 厘米的肝囊肿、边界清晰的甲状腺良性结节),通常会建议 “定期复查”(如每 6-12 个月做一次超声或 CT),观察 “占位” 是否变大、形态是否变化。若长期稳定,无需特殊处理;
• 若医生怀疑 “占位” 恶性(如边界不清、有毛刺的肺结节,快速增大的卵巢占位),会建议尽快做增强扫描、穿刺活检等检查,明确诊断后及时治疗(如早期癌症手术切除,晚期癌症通过放化疗、靶向治疗控制病情)。
无论 “占位” 是良性还是恶性,都应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避免熬夜,减少高油高盐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同时避免接触致癌物(如甲醛、苯、放射性物质),定期进行体检,能降低良性 “占位” 恶变的概率,也能早发现恶性 “占位”。
总之,影像报告中的 “占位” 只是一个 “描述性术语”,不是癌症的 “代名词”。多数 “占位” 是良性的,只需观察;少数恶性 “占位”,若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也能获得较好的预后。关键是理性看待,及时找医生明确诊断,避免因恐慌或忽视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