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志广 许昌市立医院心血管内科
晨起翻身时突然天旋地转,久坐起身时眼前发黑,散步途中莫名头晕目眩……这些眩晕症状在中老年人群中十分常见。很多人会简单归咎于“年纪大了”“血压不稳”,要么硬扛,要么随意服用降压药或止晕药,却忽视了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的中医健康信号。在中医理论中,中老年人眩晕多与“痰湿”“血虚”相关,这两种证型的成因、表现截然不同,调治思路也需“对症”,唯有精准辨别,才能有效缓解不适。
中医对眩晕的认知已有千年历史,《黄帝内经》将其描述为“眩冒”,认为其核心与“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密切相关。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脏腑功能逐渐衰退,脾胃运化能力减弱、气血生成不足,容易出现痰湿内生或血虚失养的情况,进而引发眩晕。其中,“痰湿中阻型”与“气血亏虚型”是最常见的两种证型,需通过症状仔细区分,避免盲目调理加重身体负担。
一、痰湿中阻型:头重如裹、身体沉重,祛湿化痰是关键
不少中老年人眩晕时,会感觉脑袋像被裹了一层湿布,沉重发懵,还伴有胸闷、恶心、不想吃饭、身体困重等症状,尤其在阴雨天或吃完油腻食物后,眩晕会更明显。观察舌苔会发现,舌头颜色偏淡,舌苔白腻,部分人还会有大便黏滞不爽的情况。从中医角度看,这属于“痰湿中阻型”眩晕,多因中老年人脾胃功能减弱,无法正常运化水湿,导致水湿在体内积聚成痰,痰湿上蒙清窍,就像眼睛被雾气遮挡,从而引发眩晕。
针对这种证型,调治核心在于“健脾祛湿、化痰开窍”。首先要调整饮食,减少油腻、甜腻食物(如肥肉、蛋糕、油炸食品)的摄入,这些食物会加重脾胃负担,滋生痰湿;可多吃具有祛湿作用的食材,如薏米、茯苓、冬瓜、山药等,比如用薏米和茯苓煮水喝,或用山药煮粥,既能健脾,又能帮助排出体内湿气。其次,要适当增加轻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每天坚持30分钟左右,能促进气血运行,帮助湿气代谢,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消耗过多体力。
在中医调理方面,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该方剂能燥湿化痰、平肝息风,有效改善痰湿引起的眩晕、头重等症状。此外,穴位按摩也能辅助祛湿,可重点按揉丰隆穴(外踝尖上八寸,胫骨前肌外缘)和足三里穴(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前肌处),每天按揉1-2次,每次10分钟,力度以感到酸胀为宜,能增强脾胃运化功能,减少痰湿生成。
二、气血亏虚型:头晕眼花、乏力心慌,补气养血是核心
还有一类中老年人,眩晕时多表现为头晕眼花,尤其在起身、低头或劳累后加重,同时伴有面色苍白、嘴唇淡白、浑身乏力、心慌气短、失眠多梦等症状,部分人还会出现手脚发麻的情况。这属于“气血亏虚型”眩晕,主要是因为中老年人脾胃功能衰退,气血生成不足,或因慢性疾病、年老体弱导致气血消耗过多,大脑失去气血滋养,就像庄稼缺少养分,从而出现眩晕。
调治“气血亏虚型”眩晕,重点在于“补气养血、滋养清窍”。生活上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比如减少长时间弯腰、低头的动作,起身时放慢速度,先坐一会儿再站起来,防止体位性眩晕加重。同时要保证充足睡眠,每晚尽量在10点前入睡,让身体有足够时间生成气血。
饮食调理是关键,可多吃富含营养、能补气血的食材,如红枣、桂圆、黑芝麻、菠菜、瘦肉、猪肝、乌鸡等。比如用红枣和桂圆煮水喝,或用乌鸡搭配当归、黄芪炖汤(每周1-2次),既能补充蛋白质,又能促进气血生成。但要注意,补气血的食物多偏滋腻,消化功能弱的中老年人不宜一次吃太多,可少量多次食用。
中医调理常用八珍汤或归脾汤加减,八珍汤能补气养血,适合气血两虚的基础调理;归脾汤则在补气养血的同时兼顾安神,适合伴有失眠、心慌的人群。此外,艾灸也能辅助补气血,可艾灸关元穴(下腹部,脐下三寸)和三阴交穴(内踝尖上四横指,胫骨内侧缘后方),每周2-3次,每次15分钟,能温养气血、改善体质。
中老年人眩晕并非“小事”,也不是单纯的“衰老表现”,而是身体发出的“痰湿”或“血虚”信号。调理时切忌“一刀切”,需先根据症状辨别证型:若头重、舌苔腻,多为痰湿,重点祛湿;若乏力、面色白,多为血虚,侧重补养。通过饮食、运动、中医调理相结合的方式对症改善,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眩晕,让身体保持气血通畅、痰湿不生的状态,减少不适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