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瑜 南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十科
在生活中,我们常会听到这样的评价:“不就是经历了点事吗?想开点就好了”“别总钻牛角尖,时间能治愈一切”。然而,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而言,这种看似安慰的话语,却像一把钝刀,忽视了他们内心真实的痛苦。PTSD不是“想不开”的心理矫情,而是经历异乎寻常的创伤事件后,心灵留下的“后遗症”,是一种需要科学诊断和规范治疗的精神心理疾病。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核心诱因,是个体亲身经历、目睹或间接得知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这些事件打破了人们对世界的安全感和掌控感,常见的包括战争、暴力攻击、性侵犯、严重交通事故、重大自然灾害、亲人突然离世等。例如,亲历地震废墟中挣扎的幸存者、目睹暴力伤害的执法人员、遭遇校园霸凌的青少年,都可能成为PTSD的潜在患者。值得注意的是,创伤的强度并非唯一决定因素,个体的心理韧性、社会支持系统、既往创伤史等,都会影响发病概率。
PTSD的症状通常在创伤事件发生后数天至数月内出现,部分患者可能延迟数月甚至数年才发病,其临床表现具有鲜明的特异性,主要分为四大核心症状群。首先是侵入性症状,患者会不受控制地反复重现创伤场景,可能是清晰的噩梦、挥之不去的闪回,仿佛再次置身创伤现场,伴随强烈的恐惧、焦虑和生理反应。其次是回避症状,为了逃避痛苦,患者会刻意回避与创伤相关的人、事、物,甚至拒绝回忆相关细节,有的会疏远亲友,封闭自我,避免参与可能引发联想的活动。
第三类是认知和情绪改变,患者可能出现记忆衰退,无法清晰地回忆创伤事件的关键细节,同时伴随持续的负面情绪,如内疚、自责、愤怒、麻木,对曾经热爱的事物失去兴趣,甚至产生“世界是危险的”“我毫无价值”等负面认知。最后是警觉性增高症状,患者会长期处于“草木皆兵”的状态,入睡困难、易惊醒,注意力不集中,对细微的刺激反应过度,如听到巨响就惊慌失措,容易发脾气或出现冲动行为。这些症状持续超过1个月,且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或人际关系时,就需要警惕PTSD的可能。
很多人对PTSD存在认知误区,认为患者是“心理脆弱”“抗压能力差”。事实上,PTSD的发病与大脑的生理变化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创伤事件会导致大脑内负责情绪调节的杏仁核过度活跃,而负责理性思考和记忆整合的前额叶皮层功能减弱,同时调节压力反应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紊乱,导致皮质醇分泌异常。这意味着,患者的痛苦并非“主观臆想”,而是大脑神经环路和内分泌系统发生了实实在在的改变,就像身体受伤后会留下疤痕一样,心灵的创伤也会导致“生理层面的损伤”,需要通过科学干预修复。
更值得关注的是,PTSD若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患者并发抑郁症、焦虑症、物质滥用(如酗酒、吸毒)的风险显著增高,部分患者会产生自杀念头或实施自杀行为。此外,长期的情绪困扰和社交隔离会破坏人际关系,影响职业发展,甚至导致家庭破裂。对于儿童青少年患者,PTSD还可能阻碍其人格发展和社会化进程,留下长期的心理阴影。
幸运的是,PTSD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早期干预和规范治疗能显著提高治愈率。目前,临床上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是治疗PTSD的一线心理治疗方法,其中暴露疗法通过让患者在安全的环境中逐步面对创伤相关的刺激,帮助其打破“回避-恐惧”的恶性循环;认知重构则帮助患者修正“都是我的错”等负面认知,重建对自我和世界的积极评价。眼动脱敏再加工治疗(EMDR)也是有效的治疗手段,通过引导患者眼球运动,帮助大脑重新整合创伤记忆,减轻侵入性症状。
药物治疗方面,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是目前推荐的一线药物,能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和侵入性症状,帮助稳定神经递质平衡。需要强调的是,药物治疗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或擅自停药。同时,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不可或缺,家人、朋友的理解、陪伴和倾听,能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撑,帮助他们逐步走出创伤阴影。
预防PTSD同样重要。对于经历创伤事件的人群,应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通过心理疏导、情绪宣泄等方式,帮助其缓解急性应激反应,降低发病风险。对于高危人群,如军人、消防员、医护人员等,应定期开展心理评估和压力管理培训,提升其心理韧性。此外,全社会应加强对PTSD的科普宣传,消除对患者的歧视和误解,让更多人认识到这是一种疾病,而非“性格缺陷”,为患者营造包容、支持的康复环境。
创伤后应激障碍不是“想不开”,而是心灵在遭遇重创后的“正常反应失常”。它提醒我们,心灵和身体一样,也会受伤,也需要呵护和治疗。当身边有人经历创伤后出现持续的情绪困扰时,我们不应指责或忽视,而应给予理解和支持,鼓励他们寻求专业帮助。对于患者自身而言,不必因“患病”而羞耻,及时就医是勇敢而非懦弱的表现。愿每一颗受伤的心灵都能得到温柔以待,在科学的干预和社会的关爱中,逐步走出阴霾,重获平静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