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瑜 南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十科
在医院的门诊大厅里,总能看到这样一群特殊的患者:他们带着厚厚的检查报告,辗转多个科室,却始终查不出身体不适的器质性原因。有的人突然失明、失聪,有的人频繁出现抽搐、瘫痪,还有的人被慢性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困扰多年。这些看似“无厘头”的身体问题,很可能并非源于生理病变,而是一种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分离转换障碍。
分离转换障碍是一类由心理压力或创伤引发的精神障碍,核心特征是意识、记忆、身份认同、情绪或感知功能出现暂时性紊乱,且这种紊乱会通过身体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类疾病在临床中并不罕见,全球患病率约为1%-3%,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青少年和成年早期是高发年龄段。由于其症状极具迷惑性,常常被误诊为神经内科、骨科、消化科等科室的疾病,导致患者延误治疗,承受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分离转换障碍的症状表现复杂多样,主要可分为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大类。分离症状指的是意识层面的断裂,比如突然无法回忆起重要的个人信息,出现身份认同混乱,甚至感觉自己像在“旁观”自己的身体和生活,仿佛生活在梦中。转换症状则更为常见,是心理压力转化为具体的身体不适,常见表现包括运动功能障碍,如肢体瘫痪、抽搐、步态异常;感觉功能障碍,如失明、失聪、麻木、疼痛;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频繁呕吐、心悸、呼吸困难等。这些症状往往在情绪激动、压力增大时加重,在注意力被转移后则可能暂时缓解,这也成为区分该疾病与器质性疾病的重要特征之一。
很多人会疑惑,心理问题为何会引发实实在在的身体不适?这背后有着科学的生理心理机制。当人体遭遇重大创伤、长期焦虑、人际关系冲突等心理压力时,大脑的情绪调节中枢会处于高度激活状态。如果这些负面情绪无法通过正常的方式宣泄和处理,就会“绕过”意识层面,通过神经系统影响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导致生理反应异常。就像一个装满压力的气球,当情绪的出口被堵住,压力就会寻找其他途径释放,而身体症状正是这种释放的表现形式。例如,儿童在遭遇家庭暴力或校园霸凌后,可能会突然出现无法行走的症状,这并非故意装病,而是心理创伤在身体上的本能反应。
诊断分离转换障碍需要严谨的医学流程,核心原则是“排除性诊断”。医生首先会通过详细问诊、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CT、MRI、血液检验等,全面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可能。随后,结合患者的症状特点、发病前的心理诱因、个人成长经历等信息,依据精神医学的诊断标准做出判断。需要强调的是,分离转换障碍患者的症状是真实存在的,并非“装病”或“想出来的”,患者本身往往也深受其苦,因此必须得到充分的理解和专业的治疗,而非质疑和指责。
目前,分离转换障碍的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认知行为治疗是首选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帮助患者识别情绪与身体症状的关联,学习应对压力的技巧,改变不良的认知模式,从而减少症状的发作。精神分析治疗则聚焦于挖掘患者潜意识中的创伤和冲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家庭治疗也尤为重要,通过改善家庭支持系统,减少对患者症状的过度关注或指责,为患者营造包容、理解的康复环境。对于伴有严重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医生可能会酌情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辅助缓解情绪症状。
预防分离转换障碍的关键在于做好心理保健,及时疏导负面情绪。在生活中,要学会正视自己的心理压力,通过倾诉、运动、冥想、兴趣爱好等方式合理宣泄情绪,避免情绪长期积压。对于经历过创伤的人群,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要及时给予心理干预和支持,帮助他们重建安全感。同时,全社会也需要提高对这类疾病的认知,消除对精神障碍患者的stigma,让更多“查不出原因”的身体不适患者能够及时找到正确的治疗方向。
分离转换障碍的本质是心理痛苦的躯体化表达,它提醒我们,身体和心理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当面对那些“查不出原因”的身体不适时,不妨将目光转向心理层面,寻求精神科或心理科医生的帮助。唯有正视心理需求,化解情绪困扰,才能实现身心的真正健康。愿每一位被莫名症状困扰的人,都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摆脱痛苦,重获身心的自由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