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英 商丘市中心医院肾内科
膜性肾病作为成人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理类型,以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免疫复合物沉积为核心特征,病程长且易反复。很多患者确诊后陷入焦虑,既担心病情进展,又不知如何科学应对。其实,膜性肾病的管理关键在于“规范治疗、精准护理、长期坚持”,做好以下几件事,就能有效控制病情,保护肾功能,避免走向尿毒症。
第一,遵医嘱用药,绝不擅自调整
药物治疗是膜性肾病控制的核心,却也是患者最易出错的环节。膜性肾病的治疗方案需根据尿蛋白定量、肾功能、病理分期等个体化制定,常用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普利类/沙坦类药物等,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使用周期不同。
部分患者看到尿蛋白指标下降就擅自减药、停药,或因担心激素“发胖”、免疫抑制剂“伤肝”而拒绝用药,这会直接导致病情反弹,加重肾脏损伤。正确的做法是:严格按照医生的方案服药,即使症状缓解、指标正常,也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调整剂量,切勿自行决定;用药期间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及时发现副作用并处理;不轻信“特效药”“偏方”,避免成分不明的药物加重肾脏负担。
第二,管好饮食,守住“护肾底线”
饮食管理是膜性肾病护理的重中之重,核心原则是“优质低蛋白、低盐、低脂、控水”,避免因饮食不当诱发水肿、高血压或加重尿蛋白。
蛋白质摄入需“适量且优质”,过量会增加肾脏滤过负担,不足则导致营养不良。建议每天按每公斤体重0.6-0.8克摄入,优先选择鸡蛋、低脂奶、瘦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减少粗粮、杂豆等植物蛋白的过量摄入。低盐饮食能减轻水肿和高血压,每天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下,避免咸菜、加工肉类、酱料等高盐食物,烹饪以蒸、煮、炖、凉拌为主。
脂肪摄入需“优质低脂”,避免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等高饱和脂肪,选择橄榄油、深海鱼、坚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降低高血脂风险。若存在水肿、尿量减少,需严格控制水分摄入,每天饮水量=前一天尿量+500毫升,避免加重心脏和肾脏负担。
第三,避开诱因,减少病情反复
膜性肾病的病情波动多与诱因相关,其中感染、劳累、情绪波动是最常见的“导火索”,需重点防范。
感染是导致病情急性加重的首要原因,患者免疫力较弱,感冒、扁桃体炎、泌尿系统感染等都可能诱发免疫反应,加重肾脏损伤。建议平时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增减衣物;少去人群密集场所,避免交叉感染;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换衣物,保持皮肤清洁;若出现发热、咳嗽、尿频尿急等感染迹象,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过度劳累和熬夜会打乱免疫系统节律,影响肾脏自我修复,建议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加班、长时间玩手机;工作和生活中避免重体力劳动,做到劳逸结合;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温和的运动方式增强体质,避免剧烈运动。同时,保持情绪稳定,避免长期焦虑、抑郁,不良情绪会影响免疫功能,间接加重病情,可通过听音乐、与人交流等方式调节心态。
第四,定期复查,动态监测病情
膜性肾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定期复查能及时掌握肾功能、尿蛋白等指标变化,调整治疗方案,避免病情隐匿进展。
建议确诊后每3-6个月复查一次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肾脏超声和血压,若病情不稳定,需缩短复查间隔;在家要学会监测血压和尿量,每天固定时间测量血压,目标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若血压持续升高,需及时告知医生调整降压药;记录每日尿量,若尿量突然减少或增多,或尿中泡沫增多、尿色改变,需及时就医排查。复查时要携带既往病历和检查报告,方便医生对比分析,同时主动告知医生用药情况和身体不适,避免信息遗漏影响诊疗判断。
膜性肾病虽然病程漫长,但并非“不治之症”,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和科学管理,能长期维持病情稳定,不影响正常生活。确诊后不必过度恐慌,关键是守住“遵医嘱用药、科学饮食、避开诱因、定期复查”这四条底线。膜性肾病的管理是一场“持久战”,唯有坚持科学应对,才能有效保护肾功能,避免病情恶化,守护长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