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英 商丘市中心医院肾内科
慢性肾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病进展到晚期的共同结局,此时肾脏滤过和排泄功能严重受损,毒素、水分及代谢废物在体内蓄积,不仅会加重肾脏负担,还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电解质紊乱、感染等多种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不仅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更是死亡的重要诱因。因此,在慢性肾衰竭的管理中,预防并发症与保护残余肾功能同等重要,需从多方面科学干预。
慢性肾衰竭最凶险的并发症当属心脑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心力衰竭、冠心病、脑卒中,其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3-5倍,也是患者首要死亡原因。肾脏是调节血压的核心器官,肾功能下降会导致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引发血压升高;而高血压又会反过来损伤肾脏血管,形成“恶性循环”。同时,毒素蓄积、电解质紊乱会损伤心肌细胞,导致心肌肥厚、心力衰竭。预防这类并发症,关键要严格控制血压和血脂:血压目标需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优先选择普利类、沙坦类等兼具护肾作用的降压药,避免血压剧烈波动;低脂饮食,减少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摄入,必要时遵医嘱服用降脂药,将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围。此外,戒烟限酒、适度运动、控制体重,也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电解质紊乱是慢性肾衰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中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最为危险。肾脏排钾能力下降,会导致血液中钾离子浓度升高(高钾血症),当血钾>6.5mmol/L时,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心跳骤停;而毒素蓄积会影响酸碱平衡,导致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乏力、恶心、呼吸深快。预防电解质紊乱,需做好饮食管控和定期监测:严格限制高钾食物摄入,如香蕉、橘子、土豆、坚果等,选择低钾食物如苹果、梨、黄瓜;适量摄入碳酸氢钠(遵医嘱)纠正酸中毒;每1-3个月复查电解质、血气分析,若出现肢体麻木、心慌、恶心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感染也是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致命陷阱”,由于肾功能下降导致免疫功能紊乱、毒素抑制免疫细胞活性,患者抵抗力显著降低,容易发生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皮肤感染等。感染不仅会加重肾脏损伤,还可能诱发感染性休克。预防感染的核心是“增强体质+避免诱因”: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提升免疫力;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换衣物,避免接触感冒患者;预防呼吸道感染,根据天气增减衣物,避免受凉;保持泌尿系统清洁,多喝水、不憋尿;若出现发热、咳嗽、尿频尿急等感染迹象,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贫血是慢性肾衰竭患者的“标配”并发症,因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导致红细胞生成不足,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头晕、活动能力下降。长期贫血会加重心脏负担,加速心功能恶化。预防和改善贫血,需遵医嘱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同时补充铁剂、维生素B12和叶酸,为红细胞生成提供原料;饮食上适量摄入富含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菠菜等,促进铁吸收;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血红蛋白水平,根据结果调整补充方案,避免贫血加重。
营养不良与消化功能紊乱也很常见,肾功能下降会影响食欲,毒素蓄积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同时蛋白质流失和摄入不足会引发营养不良,进一步削弱免疫力。预防这类问题,需坚持“优质低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原则:适量摄入鸡蛋、牛奶、瘦肉等优质蛋白,保证身体能量需求;少食多餐,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加重胃肠道负担;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若食欲极差,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助消化药物或补充营养制剂,避免营养不良。
慢性肾衰竭的并发症虽多,但并非不可预防。核心在于“早监测、早干预、严执行”:定期复查肾功能、电解质、血常规、血压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严格遵循医嘱用药,不擅自增减药量;科学管控饮食,避免高钾、高盐、高脂食物;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增强体质;警惕并发症的早期信号,如心慌、肢体麻木、发热、乏力等,及时就医。
慢性肾衰竭的管理是一场“综合战役”,预防并发症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只要患者与医生密切配合,坚持科学干预,就能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保护残余肾功能,延长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质量。记住,并发症的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早重视、早行动,才能为肾脏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