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砚亮 洛阳市中心医院介入科
提到介入治疗,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心脏支架、脑血管溶栓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事实上,作为微创医学的核心技术之一,介入治疗早已突破单一领域的局限,凭借“精准靶向、创伤微小”的优势,在消化、呼吸、骨科、肿瘤等多个科室的疑难病症治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成为破解诸多医学难题的“跨界能手”。
一、消化领域:消化道顽疾的“微创克星”
消化道疾病种类繁多,部分疑难病症传统治疗手段创伤大、效果有限,而介入治疗的出现为患者带来了新选择。
对于肝硬化引发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传统内科药物止血效果不稳定,外科手术创伤大且风险高。介入治疗中的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可通过穿刺颈静脉,在肝内建立门静脉与肝静脉的分流通道,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从根源上预防和控制出血,成功率高达90%以上。此外,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晚期胃癌、肠癌,介入治疗可通过血管内灌注化疗药物,或植入放射性粒子支架,实现局部精准治疗,既能缩小肿瘤,又能减少全身化疗的副作用。
针对梗阻性黄疸,无论是结石、肿瘤还是炎症导致的胆道梗阻,介入治疗中的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可快速建立胆汁引流通道,缓解黄疸症状,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这种方式无需开腹,仅通过局部穿刺即可完成,尤其适合年老体弱、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
二、呼吸领域:破解肺部病变的“精准利器”
肺部疑难病症如大咯血、肺癌、肺动静脉畸形等,常因病变位置特殊或患者身体条件差,给治疗带来极大挑战,介入治疗则能实现“精准打击”。
大咯血是呼吸科急症,若出血量过大可导致窒息死亡。传统药物止血效果不佳时,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可通过导管将栓塞材料精准送达出血的支气管动脉,快速阻断出血通道,止血成功率超过95%。对于肺癌患者,尤其是中晚期无法手术的病例,介入治疗中的经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术(BAE),可直接将化疗药物送达肿瘤供血动脉,同时栓塞血管切断肿瘤营养供应,显著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增强治疗效果。
此外,对于肺动静脉畸形这类先天性血管异常,介入治疗可通过植入弹簧圈等栓塞材料,封堵异常血管通道,避免因血管破裂引发的咯血或缺氧症状,相比外科手术更具微创优势。
三、骨科与疼痛领域:慢性疼痛的“终结方案”
骨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股骨头坏死,以及各种慢性疼痛病症,长期困扰患者生活,介入治疗为这类“难缠”的问题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盘切吸术、臭氧消融术等介入方式,可通过微小穿刺通道直达病变椎间盘,去除部分髓核组织或注入臭氧,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缓解疼痛,术后患者即可下床活动,恢复周期远短于传统开放手术。针对股骨头坏死,早期介入治疗中的髓芯减压术联合干细胞移植,可改善股骨头的血液供应,延缓病情进展,避免或推迟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时间。
在慢性疼痛治疗中,介入治疗更是发挥着独特作用。如神经阻滞术可精准阻断疼痛信号传导,射频消融术能永久性破坏病变神经,有效缓解癌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骨关节痛等顽固性疼痛,极大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其他领域:跨界解决多系统难题
除上述领域外,介入治疗还在妇产科、泌尿外科等科室展现出强大的应用价值。在妇产科,对于产后大出血、子宫肌瘤等病症,子宫动脉栓塞术可精准栓塞出血血管或肿瘤供血血管,既能快速止血,又能保留子宫功能,避免传统手术带来的创伤。在泌尿外科,针对肾积水、输尿管狭窄等问题,介入治疗可通过植入支架建立尿路通畅通道;对于前列腺增生,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等介入方式能有效缓解排尿困难症状。
总之,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介入器械的持续创新,介入治疗的应用范围还在不断拓展。它以“最小的创伤换取最大的治疗效果”为核心理念,打破了传统手术的诸多限制,为越来越多的疑难病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相信在未来,介入治疗将在更多医学领域实现突破,成为守护人类健康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