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杰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骨外三科
“刚走出小区 200 米,腿就沉得迈不开步,腰还酸得直不起来,只能靠在路边歇会儿才能往回走”——62 岁的张阿姨,是我国数千万椎管狭窄患者的典型代表。据统计,50 岁以上人群中,椎管狭窄发病率达 15%-20%,超 60% 患者因 “走不远” 失去独立出行能力。而脊柱内镜技术的成熟,正以微创方式帮患者打破行走限制,重拾生活自由。
椎管是脊柱内保护脊髓与神经的 “骨性通道”,脊髓是大脑与身体的 “信号主干道”,神经根则延伸至四肢,控制运动与感知。当椎管变窄,“通道拥堵” 便会引发问题,而导致椎管狭窄的原因主要有三类:
• 年龄退变:随年龄增长,椎间盘脱水突出、椎体边缘长 “骨刺”、黄韧带肥厚,共同挤压椎管空间;
• 慢性劳损:长期弯腰劳作、久坐、姿势不良,加速脊柱退变,加重椎管狭窄;
• 外伤与疾病:脊柱外伤可能直接损伤椎管结构;先天性椎管发育狭窄或脊柱侧弯,也会增加发病风险。
这些因素会压迫脊髓与神经根,导致下肢麻木、疼痛、无力,形成 “间歇性跛行”—— 行走时症状加重,休息后缓解,严重时连买菜、接送孙辈等日常活动都无法完成。
椎管狭窄治疗遵循 “循序渐进” 原则,根据病情轻重选择方案:
• 保守治疗(适用于轻症):
药物上,用非甾体抗炎药减轻疼痛,神经营养药修复受损神经,必要时搭配肌肉松弛剂缓解痉挛;物理治疗通过低频脉冲电疗、超声波,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水肿;康复锻炼如 “小燕飞”“五点支撑”,能增强腰背肌力量,像 “支架” 一样支撑脊柱,减轻椎管压力。
• 手术干预(适用于重症):
若保守治疗 3-6 个月无效,且行走距离缩短至 200 米以内,或出现下肢肌肉萎缩、大小便异常,需及时手术,避免神经长期受压造成不可逆损伤。
过去治疗严重椎管狭窄,主流方式是 “椎管减压融合术”,但存在明显局限:
• 创伤大:需在背部切开 5-8 厘米切口,剥离大量腰背肌肉,术后疼痛明显,还可能留下疤痕;
• 稳定性差:手术需切除部分椎骨与韧带,可能破坏脊柱稳定性,术后需植入螺钉、融合器固定;
• 恢复慢:术后需戴坚硬腰围 3-6 个月,恢复周期长达 1 年,弯腰、转身等动作受限,老年患者尤其担心手术风险与恢复难度。
脊柱内镜手术是针对椎管狭窄的微创革新,凭借精准操作打破传统手术局限,流程清晰可控:
1. 术前定位:通过 CT、MRI 确定椎管狭窄节段与神经受压位置,患者取俯卧位;
2. 建立通道:在背部病变节段做 0.8-1 厘米微小切口,用导针建立直径不足 1 厘米的 “工作通道”;
3. 精准减压:置入高清内镜(放大 20-30 倍),医生在显示屏上清晰看到突出椎间盘、增生骨刺,用微创器械精准切除病变组织,解除神经压迫;
4. 安全保障:局部麻醉下患者全程清醒,可实时反馈下肢感觉,避免神经损伤,手术仅需 1-2 小时,术后缝合1-2针,无菌敷料覆盖切口。
相比传统手术,脊柱内镜手术的优势堪称 “革命性”:
• 超微创:小切口无需剥离肌肉,术后疼痛轻,当天或次日就能下床活动;
• 高安全:高清内镜放大视野,精准避开正常神经、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仅 1%-3%,远低于传统手术的 5%-8%;
• 恢复快:多数患者 1-2 周出院,1 个月恢复正常生活,无需长期戴腰围,脊柱活动不受限;
• 适用广:可治疗单节段、双节段椎管狭窄,以及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引发的狭窄,满足多数患者需求。
需注意,脊柱严重不稳、多节段狭窄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需医生综合评估后选择其他手术方式。
术后恢复需做好两点,才能让行走能力稳定提升:
• 日常防护:避免长时间弯腰、久坐、搬重物,站立或行走时保持腰背挺直,选择硬度适中的床垫;
• 康复锻炼:术后 1 周可开始轻度腰背肌锻炼,如 “靠墙收腰”(背部贴墙,缓慢收缩腰背肌保持 5 秒),逐渐过渡到 “小燕飞”,增强脊柱稳定性,预防复发。
如今,脊柱内镜技术已在全国各级医院普及,张阿姨术后 2 周就能轻松散步 1 小时,重新找回逛超市、接送孙辈的快乐。若你或身边人正被椎管狭窄 “困住”,不妨到正规医院脊柱外科就诊,或许脊柱内镜手术就能帮你打破 “走不远” 的限制,重新迈出稳健步伐,拥抱自由行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