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莎 许昌市妇幼保健院产后保健科
在女性的一生中,痛经和盆腔痛是颇为常见的困扰,轻则影响日常情绪与工作效率,重则让女性陷入持续的身体不适。从中医视角来看,这两种疼痛的核心病机离不开“不通则痛”,而通络止痛法则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思路,为无数女性带来了缓解疼痛的希望。
一、“不通则痛”:妇科疼痛的核心病机
中医认为,女性以血为本,以气为用,气血的顺畅运行是维持生殖系统健康的关键。当气血运行受阻,经络不通畅时,就会引发疼痛,这便是“不通则痛”的核心逻辑,在痛经和盆腔痛中有着不同的具体体现。
对于痛经而言,其发生多与经期气血变化密切相关。经期女性血海充盈,气血需下注胞宫以完成经血排出。若此时受到寒邪侵袭,比如经期吃过多生冷食物、淋雨受凉,寒邪会凝滞气血,导致气血运行迟缓,形成“寒凝血瘀”,就像河流遭遇冰封,水流不畅,进而引发疼痛,这类痛经常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怕冷,经血颜色暗且有血块。此外,现代女性生活压力大,容易情绪抑郁、焦虑,导致肝气郁结。肝主疏泄,能调节气血运行,肝气郁结会使气机不畅,气血瘀滞于胞宫,形成“气滞血瘀”型痛经,患者往往在经前出现乳房胀痛、小腹胀痛,情绪波动时疼痛加重。
盆腔痛多与慢性盆腔炎症等疾病相关,病程通常较长。中医认为,盆腔痛的“不通”多因湿热之邪侵袭盆腔,湿热缠绵难去,阻碍气血运行,形成“湿热瘀阻”;或因久病体虚,气虚无力推动气血运行,导致气血瘀滞于盆腔经络,即“气虚血瘀”。无论是哪种情况,气血瘀滞都会使盆腔部位经络不通,引发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下腹部坠胀、疼痛,部分患者还会伴有腰骶部酸痛,劳累或性生活后疼痛加剧。
二、通络止痛法:针对性缓解妇科疼痛
针对“不通则痛”的病机,中医提出了通络止痛法,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从根本上缓解疼痛,且会根据痛经和盆腔痛的不同证型,灵活调整治疗思路。
在痛经的治疗中,通络止痛法需辨证施治。对于寒凝血瘀型痛经,治疗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为主,常用方剂如温经汤,其中艾叶、桂枝能温通经脉、驱散寒邪,当归、川芎可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有效改善气血凝滞的状态;同时,还可配合艾灸关元、气海、三阴交等穴位,通过温热刺激促进局部气血运行,快速缓解疼痛。对于气滞血瘀型痛经,治疗重点在于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是常用方剂,柴胡、香附能疏肝解郁、调畅气机,桃仁、红花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此外,按摩太冲穴(位于足背)、期门穴(位于胸部),能帮助疏解肝气,辅助缓解疼痛。
对于盆腔痛,通络止痛法的应用更注重“标本兼治”。针对湿热瘀阻型盆腔痛,治疗以清热利湿、化瘀通络为主,常用败酱草、蒲公英清热利湿、解毒消肿,当归、赤芍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可通过口服中药或中药灌肠的方式,让药物直达病所,清除湿热、疏通经络;对于气虚血瘀型盆腔痛,治疗需益气健脾、活血通络,黄芪、党参能益气健脾、推动气血运行,丹参、鸡血藤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同时配合针灸足三里(位于腿部)、血海穴(位于腿部),能增强补气活血的效果,长期调理可改善盆腔经络不通的状况。
三、生活调护:辅助通络止痛
除了专业治疗,日常的生活调护对缓解妇科疼痛、辅助通络止痛也至关重要。经期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少穿露脐装,不碰冷水,可适当饮用温热的红糖姜茶,帮助温通经脉;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焦虑,通过听音乐、散步等方式放松心情,防止肝气郁结加重气血瘀滞。日常饮食中,减少生冷、辛辣食物的摄入,多吃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如红枣、桂圆、山药等,有助于维持气血顺畅;适度运动也不可或缺,瑜伽、太极拳、快走等运动能促进全身气血运行,增强体质,改善经络不通的情况,但要避免在经期进行剧烈运动。
中医“不通则痛”的理论深刻揭示了妇科疼痛的本质,而通络止痛法则为缓解疼痛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思路。女性若长期受痛经、盆腔痛困扰,不妨尝试中医调理,同时结合良好的生活习惯,让气血顺畅、经络通达,远离疼痛的困扰,拥抱健康舒适的生活。